人大重阳网 王文:美丽中国建设在加速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王文:美丽中国建设在加速

发布时间:2020-10-20 作者: 王文 

近日回兰州讲学,发现这座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点、黄河穿城而过的甘肃省会城市,美丽得令人窒息。我沿着黄河北岸远眺,风景丝毫不亚于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母校兰州大学的校园,秋意盎然,树叶泛黄,蓝天白天映衬下,中轴线由西向东,简直就是一个经典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英文版刊于10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Wang Wen on Changing World”专栏。




近日回兰州讲学,发现这座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点、黄河穿城而过的甘肃省会城市,美丽得令人窒息。我沿着黄河北岸远眺,风景丝毫不亚于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母校兰州大学的校园,秋意盎然,树叶泛黄,蓝天白天映衬下,中轴线由西向东,简直就是一个经典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这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兰州了。23年前,我从江南水乡来这里念大学时,兰州空气糟糕得让人觉得恐怖。每到秋天,这个东西狭长近100公里的城市就被混沌空气所笼罩。当时流行的一个笑话是,美国卫星愣是发现不了兰州,以为中国发明了什么武器能把整座城市隐蔽。


我记得,当年冬天,每天擤鼻涕,都能擤出半个小拇指大的鼻衄。据说,兰州居民的肺里一个冬天能吸进两个蜂窝煤。那样的兰州自然被西方媒体评为“世界最污染的城市”之一。但现在,全球最污染城市名单里早已找不到兰州。



兰州的空气变化,其实只是中国诸多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十年前,北京一到冬天就会有巨大雾霾,但现在已完全变了样。IQair AirVisual在2019年发布《世界空气质量报告》中,中国已跌出国家平均PM2.5浓度排行榜的前十位。


兰州的污染惨状,除了自然环境原因外,主要源于以往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20年前,兰州市内有许多重化工企业,市民冬天烧煤取暖。但现在全变了,许多重污染的工厂关停或改造,冬天取暖用天然气代替煤。


甘肃省长唐仁健与我们会面时透露,GDP紧箍咒可松一松,但生态环境保护的紧箍咒一刻也不能收。他还透露,这些年来大力整治生态环境,甘肃光在祁连山一带就发现了346个生态环境问题,现在一一得到整改。


可见,中国人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是坚定的,也是高效的。1903年开始的洛杉矶空气污染整整持续了50年才得到彻底治理;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治理也耗了10多年,但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追赶要快得多。


这些年,在中国各个城市,常常看到以“空气保卫战”、“土壤修复战”、“水质达标战”等为题,用一种战争的勇气,志在消灭那些损害中国人美好生活的敌人。


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代价”是巨大的。中国经济增长从年均11%(2003-2011年)下降到年均6.5%(2012-2019年)。但获得收益却是相当值得的。蓝天、白天、青山、绿水,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习近平的一句话现在几乎中国人人都会背:“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而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典型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对经济与生态关系的新认识。


经济与生态的平衡之战并没有结束。现在,十四五规划正在酝酿,各个中国城市都提出了新的目标。比如,深圳、包头、徐州等11个城市正在进行“零废”城市的试点,就是通过创新生产和生活模式的构建,动员全民参与,将产生的日常废物进行充分的再生利用,最终达到零废物排放,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循环利用城市体系。



“零废弃(Zero Waste)”概念是1973年美国化学家保罗·帕尔默提出的新概念。在1990年代才逐渐被西方社会所接受。现在仅有少数几个西方城市致力打造“零废社会”,但中国要迎头赶上。


最令世界惊讶的是,中国9月提出在2030年前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比环保最令人推崇的欧洲国家还是要早。


“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一个决定下一步中国发展的巨大信号,对中国经济结构、能源使用、空气质量甚至地缘政治、全球治理、世界秩序都有重大影响。


在这篇新专栏里,我从亲历兰州变化再到中国的更宏大发展目标的提出,就是想向外国读者朋友说明,应该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中国天天变化,观察中国的视角也应该时时更新。(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