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
沙特代表的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的减产协议没有谈拢,在原油市场引发一场“地震”。
3月9日,国际油价出现大跌,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跌超30%,日内最低价触及31.3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跌20.25%,跌幅有所收窄。
这次油价大跌的背景是:3月6日,在维也纳召开的OPEC+会议,没能达成预期的减产协议。随后,沙特掀起一波“价格战”,大幅调低其不同级别的主要原油定价,削减幅度至少是20年来最大。这也是“压垮”此次油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OPEC+会议达成的减产协议,本月就将到期。尽管3月18日还有一次会议,但若不能达成协议,4月1日OPEC国家和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将各行其是,国际原油市场必将乱象纷呈。
笔者认为,本次减产会议破局,引发油价狂跌,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之下市场面的正常折射,另一方面也有地缘政治、利益博弈等深层次因素。
众所周知,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原油价格从百美元/桶,一度跌至20~30美元/桶。这让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国一度深陷危机边缘,不仅货币大贬而且财政崩溃,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更是出现国内动乱。
这波原油价格狂跌,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收缩,原油需求下降,需求不足必然导致供应过剩,从而引发价格下跌。然而,由于产油国没有其他的财政来源,又只能通过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而形成国际原油价格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油技术降低了原油开采成本,加之美国加入到原油出口国中,供给过剩让原油价格雪上加霜。当然,美国加入国际原油价格战,也不排除为了控制原油价格主导权和占据原油市场更多份额,为美国获取经济和政治利益。
痛定思痛,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和俄罗斯等产油国,开始协商通过减产来平衡市场供给,确保原油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从恶性竞争到坐下来谈判,这本是产油国维护共同利益的正常选择。但是,减产固然对产油国有利,不过产油国内部存在利益纠葛,譬如OPEC是一个整体,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再如OPEC内部也有各自的声音和利益选择。在此情势下,OPEC+会议破局可想而知。
除了上述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也给全球市场蒙上阴影。疫情恐慌引发美国股市连续数日狂跌,三大美股股指上周跌超10%,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一周。
疫情带来的全球市场不确定性,除了美股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还可能造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阻断。因而,若疫情持续蔓延,或导致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市场收缩,原油需求减少,还会拉低原油价格。
当疫情“黑天鹅”变危机“灰犀牛”,原油价格的不确定性让全球市场前景蒙上阴影。
3月18日,OPEC+会议将会继续,届时是否能达成协议,显然考验各方“智慧”。笔者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今年全球经济很可能下滑,“OPEC+各方”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实现多赢。毕竟,恶性竞争的后果很严重,也是很多相关方不能承受之重。(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