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人大重阳两位年轻学者整版评2021、2022绿色金融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人大重阳两位年轻学者整版评2021、2022绿色金融

发布时间:2022-01-26 作者: 人大重阳 

编者按:绿色金融的支持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态势如何?人大重阳两位年轻学者、助理研究员刘锦涛、赵越分别发表“回顾2021:‘双碳’引领了中国绿色金融升级”、“展望2022:绿色金融发展‘质’与‘量’都将得到提升”两篇文章,对2021绿色金融发展进行梳理,对2022进行预测。文章整版面刊发于2022年1月18日《中国保险报》。以下为刊发版面与文章内容:

编者按:绿色金融的支持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态势如何?人大重阳两位年轻学者、助理研究员刘锦涛、赵越分别发表“回顾2021:‘双碳’引领了中国绿色金融升级”、“展望2022:绿色金融发展‘质’与‘量’都将得到提升”两篇文章,对2021绿色金融发展进行梳理,对2022进行预测。文章整版面刊发于2022年1月18日《中国银行保险报》。以下为刊发版面与文章内容: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1月18日刊发版面


回顾2021:“双碳”引领中国绿色金融新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锦涛


2020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远大目标,开启全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其中,绿色金融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随后在2021年初,央行工作会议中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作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将引导金融资源不断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为中国双碳目标百万亿资金需求开启绿色投资的大提速。


回顾整个2021年的绿色金融发展进程,无论是绿色债券新目录、碳市场启动,还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等,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可谓始终贯穿其中,金融业的绿色升级对于中国碳达峰路径规划和碳中和路线图的制定起到了源头活水般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绿色金融重点成绩


当前,我国绿色融资市场以债权类融资为主,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市场持续蓬勃发展。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2021年中国绿色融资继续保持了过往的规模和增速,截至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季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积增加2.74万亿元,从而预计年底将超过15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6.98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总余额的66.9%。


根据兴业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6136.50亿元,较2020年的2242.74亿元增长了173.62%,绿色债券余额突破万亿,且信贷状况整体良好,尚未出现违约案例。其中,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绿色债券市场迎来创新发展,2021全年我国共发行碳中和债券203只,发行规模为2608.94亿元,占整体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比例高达42.52%。


绿色基金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继续优化绿色融资结构。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三季度末,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现存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较去年底增长36%。其中,公募基金190多只,管理规模4100多亿元;私募基金800只,管理规模3700亿元,90%为股权创投基金。此外,绿色保险越来越收到各大保险机构的重视,当前多家头部险企在绿色保险方面均已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的重点成绩,可见绿色资金对双碳目标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具备碳减排效益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权开始占据主流,且2021年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更是增加了部分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并删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项目,使得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从支持节能环保全面升级为支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篇已逐渐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顶层目标指导。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回顾


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中国绿色金融现状呈现良好态势,从央行支持到地方发展,碳减排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双谈目标重要的政策和市场工具。


第一,双碳目标进程应当按照各省市地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色分别开展,不是同时完成,也不是同步完成。而地方绿色金融发展也在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践角度则是绿色金融试点地区的范围和规模将会根据地方特色继续扩大,通过绿色金融深化改革创新试点和应对气候变化为导向的双碳试点着手,例如添加新批次的绿色金融试点地区,以及在各部委指导下添加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12月21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开启气候投融资的地方进程),发展总结地方绿色金融经验,为地方双碳目标进程和绿色融资创新提供重要机遇。


第二,碳市场发展正与绿色融资工具创新相结合,同时带动企业碳排放核查核算、环境信息披露、银行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等联合发展与协同增效。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21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高达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碳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不仅带动了国内温室气体减排和高排放企业绿色转型的步伐,也通过碳市场金融创新为过往绿色融资项目缺乏资产抵押和收益权抵押的短板提供了弥补,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碳市场相关的融资产品,将资金进一步引入更大范围的绿色发展领域,且银行信用评估模式(包括对企业和个人)也正逐渐转型。同时,碳市场将碳排放在企业生产和融资中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碳排放和金融体系的关联密切加深。7月22日,央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并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且央行自7月1日起施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多种政策综合考虑,碳排放、环境披露、绿色金融业绩评估等相结合,表明金融机构正在注重评估绿色资金对于碳减排的真实支持作用,碳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动不断加强。


第三,央行对绿色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将会更精准、更直达,这体现在对双碳目标的针对性上。2021年,央行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指引了绿色金融的投资方向,以后或将逐渐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项目的碳排放数量以及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相比于绿色债券募资,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作用更为精准直接。


绿色金融需继续关注的问题


2021年绿色金融保持了国际领先态势,诸多成就可圈可点,同时也需要继续注重部分重点问题的改善和升级。


第一,在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应当高度重视风险防范问题。首先,碳市场刚刚开始,保持碳价平稳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未来企业减排和国家双碳目标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中国气候转型期间存在的气候风险是绿色金融不得不面对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能源清洁化趋势和中国对煤电高度依赖之间的矛盾下,绿色金融如何稳定支持能源转型但避免系统性风险;最后,从中央提出纠正“运动式”碳减排问题也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绿色融资历年保持高增长态势,但绿色金融也需要避免“赶风口”问题,防范绿色资金过热,应追求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益和质量。


第二,应注重发挥绿色金融的普惠性,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自然人等群体。绿色金融的普惠性是央行以及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未来将要陆续开展的重点工作,而普惠型绿色金融面向的对象,例如自然人、中小微企业、农户、低收入群体等,恰恰是在气候变化中最需要绿色金融提供支持的群体,为了弥补在绿色信贷活动中普惠型群体所面临的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逐渐通过绿色数字科技来改善。数字技术不仅仅可以为生产过程赋能产业低碳和能耗管理,也可以为融资过程赋予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绿色模式,最基础的是金融大数据实现个人和企业碳账户的统一管理,推动绿色金融实现普惠性。


第三,绿色金融并不是中国自己的金融游戏,而是应当逐步实现绿色金融“走出去”。中国绿色融资工具仍需要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提高绿色金融标准和分类的国际化程度,目标是带动国际投资和开辟市场,最终推动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也是金融话语权,其首要内容是标准的话语权,包含绿色融资工具标准和绿色项目分类标准,前者决定了“钱怎么来”,后者决定了“钱往哪花”。中国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走出去”,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合作国家的绿色融资带动作用,并真正做到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程。



展望2022年:绿色金融发展‘质’与‘量’都将得到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赵越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布了中国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自此,2021年作为我国碳中和元年,与绿色金融、气候变化等领域相关的金融政策与工具相继出台,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所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等。在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再结合2021年我国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进度,2022年绿色金融的“质”与“量”都将进一步提升,但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压力需要合理应对,结构性问题也需迫切解决。


绿色金融存量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1年对于我国绿色金融规模来说是全面扩大的一年,截止2021年三季度,我国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4.78万亿元,与2020年末的11.95万亿元相比提高了23.68%,并且以往年的增长速度来看,2022年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的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大。去年一整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共计6136.50亿元,规模超过了2019年与2020年的总和,是我国绿色金融在2021年的明显增量,其中碳中和债、熊猫债等不同类型的债券在各行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ESG方面,截止2021年10月,国内ESG股票被动基金规模约120亿元,随着“双碳”目标工作的实施,ESG相关标准与投资规模较以往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


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为角度考虑,2022年我国绿色金融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以新能源汽车与光伏行业为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与2627.5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列世界第一。并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有望增长5%。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的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34.83GW,在此基础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认为2022年我国的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75GW-80GW。

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道路上的重点行业在未来所贡献的产能规模有望持续扩大,而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实体新能源产业的主要融资工具在规模提升方面也将与实体产业相辅相成,与新能源产业共成长。


投融资范围将更加精准


2021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其目的在于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的LPR大致相同,并且人民银行以“先贷后借”的形式发放,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对于我国未来绿色金融服务实体产业有着先行示范意义,并且这样的模式或将或多或少影响其他绿色项目的投资方式。


首先,碳减排支持工具对于实体产业的支持效率较传统金融工具来说更高。“先贷后借”的机制并非第一次出现,2020年初的防控专项再贷款同样使用的是“先贷后借”的机制,这种将资金审核端口前移的贷款方式较传统的层层审批式的贷款方式来说所需要的时间更短,并且也正因这样的资金发放机制,不少企业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可快速恢复正常运营。所以,2022年新能源相关企业获得贷款的审核周期有望被大大缩短。


其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出现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支持范围会更加精准。碳减排支持工具适用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其中包括了风力发电、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碳捕集等多个行业。从所涉猎的行业划分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对行业的精准扶持或将有效治理此前行业中所出现的“骗补”、“洗绿”等行为,让有限的资金得到效益最大化的利用。


2022年初,国家开发银行成为获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的首家单位,今年也将有其他金融机构陆续展开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相关工作。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也有望成为带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压力仍然较大


2022年,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这主要是来自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在主观因素上,当前距离我国提出碳达峰目标的时间已不到10年,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到碳中和间的窗口期也仅有30年,相较于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碳排放自然达峰,以及50、60年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来说,我国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压力巨大,这需要绿色金融的进一步支持。所以,2021年不少绿色金融政策已相继出台,2022年是考验政策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一年。


在客观因素上,2022年全球金融投资将面临奥密克戎病毒的挑战,这无疑对绿色金融而言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此前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近136万亿元的投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海外资金的投资。但奥密克戎病毒席卷全球所带来的是全球资本寻求避险资产,大宗商品涨价等现象,这也造成了全球金融投资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相对割裂的情况。2022年在新一轮疫情的冲击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或将更需依靠国内金融与实体产业的支持。


2022,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路径擘划


从上述分析来看,2022年我国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将稳中向好,但同时也要谨防绿色金融“一刀切”式的发展方式;在逐步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金融手段将落后的传统能源产能有效退出


“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与后疫情时代的叠加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化石能源的融资需求,首先,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理解,我国各项金融政策工具都在向新能源及相关行业倾斜,传统化石能源的新增产能审批力度愈加严格,这便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以严格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为手段,采取了限制化石能源相关行业融资活动的措施。另外,煤炭、油气企业也因ESG投资等因素的压力,迫于进行转型,从而使得用于传统能源开采的资本投入持续走低,此类趋势也是在数据之外以质化的方式反映出后疫情时代的能源危机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背后逻辑。其次,从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为思考点,油价在疫情期间暴跌,再到后疫情时代价格飙升,这都反映出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走势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往大众认知中的周期性属性,进而转向结构性属性。如果说金融机构在短期内不能合理地满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行业的融资需求,那么在未来我国各地仍有发生拉闸限电的可能性。


所以,结合我国的资源禀赋与工业化进程来看,2022年,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需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通过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持续扶持与降碳相关的工作,例如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融资力度,完善碳汇补偿机制等。另一方面需要金融体系保障高碳企业逐步转型或退出,将“双碳”目标工作所造成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跳脱出狭义的绿色金融概念,我国的大金融体系还需不断地调动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合理的金融政策工具以满足各类型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问题,金融政策工具需要满足以下三点要求,第一,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在市场化趋势下渐进减碳的同时需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政策执行需要维稳推进。第二,金融政策工具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以配合相关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融资方式需要更加多元化。第三,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需要保值增值;风险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