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5 作者: 刘志勤
有好的政策,没有完善的监管,好的政策往往不能完整的落实,不能取得完美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策落实过程中的” 踩空”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伤害了政策本身的尊严,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而政策收益方的权益也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应当重视避免出现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政策” 踩空现象”的频繁发生。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12月25日观察者网。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近中央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好政策,如年初发布的《外商投资法》,年中公布的金融改革11条措施,和推进自贸区进一步开放等政策,受到市场普遍欢迎,极大的改善了国内的营商环境,提升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
但是,有好的政策,没有完善的监管,好的政策往往不能完整的落实,不能取得完美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策落实过程中的” 踩空”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伤害了政策本身的尊严,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而政策收益方的权益也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应当重视避免出现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政策” 踩空现象”的频繁发生。
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转包权的案例,就是十分典型的政策”踩空”表现。本来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农村土地利用和转包政策,其中的核心前提就是如何土地的征用,转包必须获得土地所有人的同意方可进入市场操作,这是一条不可”踩空”的底线,然而依然有不少地方政府无视这个规定,在落实有关土地政策时,不经土地所有人同意,擅自决定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让农民面对好政策的”空欢喜”,变为” 实悲伤”,剥夺了农民对中央好政策的获得权,是严重的侵犯农民正当利益的错误行为。
目前中国的农村承包地多达15亿亩,涉及两亿农户的利益。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务商,人数达到近3亿人,这些农民的承包地就成为一些机构眼里的摇钱树,用不当手段如不出让土地承包权就不让农民进城落户等伤农,害农,误农的事件屡屡发生。
类似的” 政策踩空”现象在教育医疗和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养老助老工程,脱贫攻坚工作中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政策踩空 ”一般有三种表现:好政策,落实时被改头换面,落地时面目全非;新政策,落实时间不及时,错失良机,效果大打折扣;急政策,缺乏协调沟通,缺乏长期计划,只顾眼前利益,得小失大。
出现政策”踩空”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也有三条,第一条是有关部门缺乏对中央政策的敬畏,把政策当弹簧,随意揉捏改形 ;第二条是把地方或地区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上,舍大局,保局部,有故意” 踩空 ”政策之嫌;第三点,则是明知故犯,表面在打擦边球,实际是在损害中央政策的权威性,结果造成 ”上有好阳光,下无半点光” 的奇怪现象。
要解决”政策踩空” 现象,必须加强各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政策的精髓实质,必须真正做到心中有百姓,做事不偏斜,切实做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最根本宗旨,所谓的”政策踩空”现象将不会存在。(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