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中国90后智库人眼中的《方.方.日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中国90后智库人眼中的《方.方.日记》

发布时间:2020-04-14 作者: 人大重阳 

近日《方.方.日记》在海外出版销售,引起多方舆论关注,也在智库机构内部产生了争议。今天,人大重阳君推荐部分90后同事的看法。他们的看法不代表所在机构的立场,也可能不一定深刻,却折射了新一代中国智库人的一个真实侧面。

本文为人大重阳90后工作人员的独家看法,发布于4月14日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刘亚洁

1990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办公室行政主管


年轻人应有血性,年长者该有睿智,各自表达、互相倾听学习。年轻人是现在社会的倒影,过去的已经过去,更多需要向前看。(一位没看过方方日记90后的看法)。



武音璇

1990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项目副主管


一次人类灾难从发生、经过到结束,当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勇抗战时,面对海外反华和申讨此起彼伏,方方日记却率先在海外先出版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方方日记形式承载着事件的属性已不再是简单一本作家的作品了。众所周知,方方女士本人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而这,正是贯穿于方方日记始终的基本思路。部分西方的媒体热衷于“揭露”中国的“阴暗面”,他们乐于探索这块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踏上的土地,充满偏见地看待这里的族群与个体,而方方的日记恰好给他们加了点素材。我想,这本日记并不是“众人皆醉,唯方方独醒”,它不能代表中国,不能代表武汉,甚至它连方方自己可能都无法代替。



张灏筠

1997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视频项目副主管


目前方方事件,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年轻群体与中年群体产生分歧。从舆论状况来看,方方的行为在90后青年人中多持批评态度,年轻群体认为,当她的日记在国内备受好评时候,却转过头将笔变成刀子,递给西方,让别有用心者找寻中国的软肋去撕裂。


但与此同时,年轻群体的朋友圈中也有不少长辈在转发,在为这些文字而感动。或许小辈怕和长辈吵起来,长辈也可能觉得没必要和小辈斤斤计较,导致几代人无法排除背景、成长环境等各种因素,去面对面进行对于此事的观点对观点的讨论。支持长辈和小辈理性探讨,互相分享观点。或许方方就像一个分水岭。不是善恶的分水岭,是经历与阅历的分水岭吧?希望看到更多理性探讨,如若憋着各自的观点无法输出,或许反而使得网络中的小碰撞愈来愈多。



张婷婷

1991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从一方面讲,这种“分裂”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本来就是多元化的,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理性的公民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相互争辩,越争辩真理越明了,社会才能进步。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最繁盛的时期,儒墨法道群雄争辩。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现实主义,理想主义,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百家争鸣;二战后的美国,乔治·凯南、索瑟夫·乃、基欧汉、基辛格,百花争鸣。每个时代的进步都伴随着思想的大争论和大崛起。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崛起,中国的思想软实力也需要同步协调发展,正如王文院长《伐谋》一书所说:“思想不伐谋,崛起无后劲”!



刘滢

1991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办公室行政助理


就现在这个时代讲,不论往前看或向后看,80、90后更像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的父母作为中国改革初期人物,我们作为改革开放后期人物,00后又是21世纪新时代当中的人物,5年、10年时间对于一个城市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况是生存在城市、一个不断向好国家中的公民,随着全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升级、宣传、普及,每个时代的文化不同了,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短点说即便是同时代人三年当中有代沟问题也是有的,不论各年代人是否存在代沟,如何智慧的处理这些关系是重要的,心中的两大爱也是不变的:


1、爱家


从小的骨子里我们被父母输入的就是家庭成员要相亲相爱、敬老爱幼,就算有争论的点,打的不可开交,作为事外的家人也是不会旁观的,必会解决矛盾,族有族法,家有家规,不占用社会资源,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最喜闻乐见的。


2、爱国


不论是何年代人,我想可能都会有个言语叫“护犊子”,在此想表达为作为中国人可评价中国的内策,但外国人不行,有些国家挑拨、制造矛盾影响中国人不和睦不行,有些国家引导舆论影响中国发展那更是不行,例:近些年Electronic Dance Music(EDM)在我国十分流行,各大音乐节都有近几万80、90、00后人参与,但是一旦有某个音乐人在个人媒体说出对华不好言论、与国策不符的事情,一旦被曝光那将面临的就是脱粉,不记数的中国raver都会站出对其批评指责,国家层也会禁止他的团队再次进入中国。


我想社会各界都是如此,不论什么年代,我们时代文化如何的不同,我们的爱国之心是有的,对于我国不公的引导、点评、指责都应及时澄清及时反驳。很感谢出生在人权自由的国家,很感谢生活在国权公正的国家,很感谢拥有这一个国权中有绝对人权自由空间的国家。



郎杰

1994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信息中心编辑


近日,“方方日记”在微博、知乎、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上成为了激烈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反对、抨击的声音。


其实,最初很多人是支持方方的。她日记中的内容大多是对武汉民众生活的记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情况的窗口。然而到现在很多人反对,我觉得和疫情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目前中国控制住了疫情,全球却蔓延了,中国成为最好的那个,但是这个时候方方日记却在国外刊发,这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强烈不满。


年轻一代有着守护国家的强烈情感,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国家不好的地方只能我们自己说,轮不到其他国家的人来批评。但是我们也要控制情绪,理性的、多方面的去判断、去“守护”我们的国家。


不管如何评价方方,也不管我们防疫比国外好多少,但始终要相信,我们并不是足够好,依旧还能更好。我们以后要做的不仅是不要忘却,还要去“反思”、总结经验。



傅碧涵

1991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信息中心编辑


方方作为湖北作家协会主席,日记中也许是她所见的客观事实。早期她写的武汉市排队看病很多人没经过救治就已撒手人寰的情况也许是存在的,她引发的舆论,在中早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采取行动,现在哪个遭受到疫情的国家前期都是这样的情况。


《方方日记》海外出版也许是被有心之人利用她的日记加大了渲染,现在既然已经出版,海外更多人以正式图书的形式看到了,方方的文字内容形式迎合了西方人想看到的中国也遭遇过同样的悲惨状况。各个国家抗疫前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都有些手忙脚乱,应该客观评论,尤其现在中国疫情基本控制住了局面,应该宣扬的是我们中后期如何抗击疫情取得的成功,如何帮助西方国家度过我们经历过的困难。


就像年轻一代会延续老一辈的革命理想,铭记他们所经历的苦难,8090是没亲身经历过战乱饥荒,也没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有缺失教育的遗憾,我们也许没有他们的物资缺憾,但是90这一代走出国门聆听到了各国更多元化的声音,听到有辱国门、抹黑中国的声音一样用新时代的方式来抹平,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对祖国不好的负面消息。像前几天《内圆外方》rap中写的新一代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也一样会继续延续强国梦。


90这代更应该架起与长辈的桥梁,因为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会更加没有机会聆听长一辈所遭遇的,我每每听到姥爷讲述,抗美援朝时如何躲过敌人的追击把粮草送到前方大部队的时候还是会热泪盈眶。屈辱时刻应该铭记,但也不能只沉浸在过去的伤痛,更应该吸取老一辈的经验,一代一代有着新一代的特色把祖国继续发扬。



开可

1990年生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信息中心编辑


我觉得方方日记现在已经脱离了她原来的味道。当初方方日记刚发表的时候,可以当作我们了解武汉封城后状况的非官方渠道。从她日记中能看到一个普通市民在疫情下的所见所想。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可以提倡的。因为我们了解到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将灾难变成歌功颂德,一类是舆论监督,一类是最普通的新闻宣传。这三类中恰好缺少了以平民视角来看封城后的武汉。另一方面来说,方方日记能够发布也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包容性在不断提高,更高一层,说明我们国家对自己的制度越来越自信。


但是现在来看,方方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文字翻译成外文出版,是在吃人血馒头,是在拿中国同胞的生命来为自己的成功铺路。背后是否有其他势力不得而知,但是她的文字确实迎合了西方某些国家的特殊口味。这应该也是她被人反感的一点,有事情大家关起门来坐下好好谈,而不是打开门炒得沸沸扬扬。(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