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30 作者: 刘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为来年的经济工作划出了六大重点。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20年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多场攻坚战役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交汇之处,本次会议对未来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一系列政策布局的配合下,国企改革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
作者刘典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28日中国网。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总结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本次会议为来年的经济工作划出了六大重点。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20年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多场攻坚战役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交汇之处,本次会议对未来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一系列政策布局的配合下,国企改革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
国企改革成收官之年“重头戏”
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以“稳”字当头,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就要着力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国企改革是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本次会议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作为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的重点,本次会议也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指出,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制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2020年经济工作,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国际市场,已由单个企业竞争转向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形成共赢格局,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国有大企业发挥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带动作用,通过提供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和分工协作,通过两者的相互补充发展,拓展了可持续增长的利润空间。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加快实现要素流动的必然要求。要素流动方面,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分配的机制,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政策“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进入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宏观层面,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布局受到冲击,世界银行已经多次下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期。微观层面,结构调整阵痛继续显现,高杠杆下的债务可持续性压力增加,地方政府资金缺口压力加大,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不够。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长期趋势。国际方面,虽然保护主义政策盛行,但多边主义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仍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RCEP、中美经贸谈判第一阶段协议预示着不确定性降低的可能。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全球治理格局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加快调整,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而我们具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优势。
创造稳定宽松环境、加快要素流动将是明年经济政策的整体布局。本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针对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松紧适度,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合理流动性支持,并根据形势变化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在稳住总需求的同时,继续在供给侧发力。而财政政策仍是明年逆周期调节的重点。因此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着力营造稳定宏观环境。
打好关键战役,实现经济稳定高质量增长
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十三五”规划与第一个一百年目标重大历史节点交错,打好2020经济工作的关键一战,关系到破解深层次发展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当前,我国经济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大于周期性矛盾,解决好结构性问题,2020年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总体稳定,“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也有望如期实现,这需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丰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内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就是要求从逆周期调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发力,应对多重挑战,实现多重目标。这不仅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又是根植于中国实际的宏观管理实践创新。这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