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鹏:美国政治的两极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王鹏:美国政治的两极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2-18 作者: 王鹏 

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加剧趋势,使得美国当前以及未来的政府,无论来自哪个党派,可能都难以拿出、推行、维持一个稳定、平和的对华政策,而是更容易走极端。因为他不再需要也不再可能从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去考量,而更多地表现为顺从、利用越来越偏执的民意与愈加保守的利益集团的支持。

受访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于2019年12月18日“ 大国策智库”微信公众号。

问:在中美关系的未来方面,华盛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将是长期的意识形态竞争。您怎么看待这对关系的未来?


王鹏:长期和旷日以久都是最近常见的形容词。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未来对抗性增强。意识形态之争,可能表现为发展模式、治理模式之争。


问:2020年1月的台湾大选之后,您对两岸关系有何看法?如果国民党的韩国瑜获胜,我们会看到两岸关系迅速改善吗?蔡英文连任又会怎么样?


王鹏:我持有“审慎悲观”立场。韩国瑜、国民党都既无法改变当前岛内政治生态的右倾,也更无法阻遏作为海峡问题大背景的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紧张,或曰长期性的较高强度竞争关系。


问:习近平主席当政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改变?


王鹏:第一,更加自信——当然,美国不少学者用“强势”来形容。


第二,在意识形态上更突出党的作用。参阅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有关“党管外交”的论述。之前其实也是这样,但不如现在强调。


第三,对国家利益,尤其是主权、领土、领海权益,加强捍卫。维权逐渐高于维稳。


第四,四个自信也体现到外交事务上。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在2017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之前的“三个信任”有了更全面的自我认识(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种对文化的强调体现在各种形式上,包括孔子学院(尽管目前受到西方政府的质疑),传统文化(例如,官方支持的复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越来越受重视的文化自信如何在战略上影响中国外交还有待观察。


问:最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有了主要进展。中国决定加入该协议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王鹏:第一,整合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从经贸到全方位。


第二,借助东盟的中心优势为平台,整合中国与日韩印澳新五国的关系。


第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果建成,客观上可以对冲美国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至少经济上能起到一定作用。正在写一篇文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为印太诸国对冲经济不确定性的集体安全机制》将详谈。


问:您如何看待特朗普的“美国第一”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对美国和世界政治的影响是什么?


王鹏:“美国优先”对美国国家利益有利有弊。利在于,使美国摆脱无休无止的海外干预行动 过大的国际责任,能够(至少在思想意识上)集中精力于国内事务,发展生产力,解决就业问题等。弊在于,这一原则在特朗普治下被推向极端,很多对美国利大于弊的国际责任(譬如对关键盟友承担的安全责任,区域合作组织中承担的经济治理责任,联合国框架中的经济与道义责任等)都被抛下,极大地伤害了美国的软实力和国际战略信誉,得不偿失。


问:美国国内的政治日益两极化,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


王鹏: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加剧趋势,使得美国当前以及未来的政府,无论来自哪个党派,可能都难以拿出、推行、维持一个稳定、平和的对华政策,而是更容易走极端。这是因为,日益极化的国内政治生态导致执政集团(包括总统竞选人等)在越来越难以弥合国内政治鸿沟、无法有效调和分歧的情态下,将被迫适应这种“极化”趋势(甚或利用之,譬如特朗普本人的做法),投靠某一种他判断可能占上风的、有利于维护其国内权威的派系及其主张——而这也就难以避免地会导致其诸多治国理政的方略(包括对华外交政策)走向偏激。因为他不再需要也不再可能从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去考量,而更多地表现为顺从、利用越来越偏执的民意与愈加保守的利益集团的支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