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贾晋京 关照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意义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贾晋京 关照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2-24 作者: 贾晋京 关照宇 

世界经贸格局"百年变局"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既面临困难,也有着巨大的机遇。西方进入"负利率时代"背后是其市场饱和与实体产业空心化。中国则在以"5G时代"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获得价值链升级空间。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已从世界的"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曾经的"中国制造",正在逐渐转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并以高质量市场塑造"新枢纽",从而为全球价值链创造出巨大增量价值。

作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关照宇系人大重阳副研究员,本文刊于2020年第一期《开放导报》。


一、“百年变局”背景下的全球价值链转向


(一)负利率时代与世界经济格局转向的实质


当前,国际贸易结算以美元为基础,美元流动性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关键驱动力。因此,以美元、欧元为代表的主要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剧变。美元汇率的波动往往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指导意义,全球流动性的传导方式是:中心国家产生并释放流动性,而外围国家吸收流动性,同时将一部分流动性重新注入中心国家。当下诸多发展中经济体纷纷出现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美元大举从全球市场撤出造成的流动性危机。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美联储新一轮降息周期、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流动性,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方案其“外溢效应”引发了全球央行的“竞争性降息”,加剧“货币战”与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并对国际供应链与价值链产生结构性冲击。


随着西方社会进入“负利率时代”,全球贸易、金融与投资的关系的“新范式”悄然显现。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制造业乏力、高关税与波动的汇率、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打击了投资积极性,也抑制了各界对资本货物的需求。


2019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至1%,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债券市场的长期负利率将造成资本的资产升值压力,使主要资金流入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股市、房地产、金融等资本密集型市场套利;导致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脱实向虚”,走向泡沫化。随着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减弱,全球贸易结构也从货物贸易大幅转向服务贸易。


(二)人民币国际化折射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变化


面对全球“降息潮”,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悲观预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①:IMF预计中国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6.2%和6.0%②。在货币领域从长周期规律观察,衡量人民币兑换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成为相对强势货币③: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④,人民币从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开始,至2019年6月,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7%。据央行最新《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⑤,中国的常态货币政策要坚持定力“精准滴灌”,增强精准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精准预调微调,警惕通胀预期发散。伴随人民币币值走强,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市场份额也逐步提升。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规模超过4.6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占全球份额为11.8%⑥。自2016年“入篮”,人民币仅用两年稳居SDR货币权重第三位。截至2018年3月,与中国发生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242个,发生业务的企业超过34.9万家,银行超过386家⑦。随着进口的增加,借助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以创新对外贸易结算的支付方式,获得更庞大的国际场份额,从而占据结算方式话语权——促进多元支付手段与国际接轨的新尝试,引领世界购买方式革新。


(三)“5G时代”科技革命与全球价值链转移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百年变局”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下,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和传统比较优势劳动成本的上升,中国内部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是一国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开放型产业结构条件下,产业结构是出口商品结构的基础。


中国外贸格局亟需从“卖货物”升级到“卖服务”。传统上中国一直位于世界产业链底端——主要从事“代工、贴牌”等低端加工产业。随着人工、环保、管理等各项运作成本上涨压力倍增,生存空间愈加狭小。因此面临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问题。这需要传统制造业将产业链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通过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竞争力。


与此同时,伴随第四次产业革命与第五次科技革命,5G成为大国经济博弈的“制高点”,并引发全球产业链重塑与价值链变迁。在国际5G市场竞争中,中国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开启的5G技术研发试验,目前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组网验证3个阶段。中国企业拥有的5G关键技术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因此,在“数字支付”信息化时代,平台经济、虚拟经济、电子商务作为多元化支付手段促进服务、技术贸易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形式的多元化。中国凭借全球经济“双环流”体系的枢纽位置,创新发展数字平台经济,以信息流带动产业创新。近年中国数字经济增速保持在20%左右,仅2018年数字经济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0%。可以预计,中国领先掌握的5G技术将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联领域裂变式发展,将在制造业、农业、金融、教育、医疗、社交等垂直行业产生诸多新的应用。近年来,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已经成为中国扩大进口的重要渠道:电商企业不仅在“进博会”拿下大额采购订单,并为全球贸易格局带来新变化:由于传统垄断跨国公司难以控制全产业链,这将迎来“买卖”双方合作共赢的全球普惠贸易的发展新契机。


二、从“中国出口”到“中国进口”:


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变化的宏观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以出口为主向以进口为主的转变。从“广交会”60余年的发展到两届“进博会”的丰硕成果,不仅见证了中国购买力的崛起与消费结构的升级,更体现了从“出口”到“进口”外贸结构的转型。


(一)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据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①。从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看,原油、天然气和铜等能源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减少、高端制造业零件设备比重增多;优质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品的进口稳步增加。这有利于打开内陆地区进口新局面,进行特色区域“品牌性”对接;在坚守“安全底线”农副业进口与民生保障的同时,进行能源原料进口的高端定位,以便实现制造业供给改革的“攻坚战”。从国际市场结构变化看,中国进口市场经历多元拓展与目标转向,主要贸易伙伴转向出口原材料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仅上半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拉丁美洲进出口增速分别高出了3.6、6.7、6个百分点。从国内地区结构变化看,中国进口体量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突出,超出全国平均增速,区域发展联动协调。基于既有对外开放格局下逐步转向非沿海地区,使内陆沿边地区从“后勤兵”成为开放的高地前沿“排头兵”。从经营主体结构变化看,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远超国有与外商直投企业,其中跨境电商企业在进博会广受欢迎、拿下众多大额订单,反映其发展迅猛之势。由此可知,受贸易摩擦中美国对华出口大幅下降、国际经济秩序波动因素影响,中国进口总体趋势放缓,贸易顺差扩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从同比贸易差额分析,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增长韧性与调整弹性②。因此,为维护贸易平衡,满足需求侧结构性变革与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在物质、人员与信息流动的后发优势,中国应深化改革开放,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实现“贸易强国”。


(二)开拓中国经贸新格局

中国的全面开放有赖创新开放空间布局。应将对外开放与国内区域开发结合,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相较于东部地区的绝对规模,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值得重视。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陆路贸易“复兴”的契机下,内陆沿边地区以建设自由贸易港,发掘其广阔经济腹地的发展潜能与消费需求,从而以高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以创新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以完备基建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从低效率“发展洼地”转变为低成本“价格洼地”的转型。


进口侧改革除了在开放空间和开放领域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还将实现与一系列创新开放举措相配套的“进口新模式”。作为非沿海“港口”,内陆自贸港的自由便利化“流动”时效,远不逊色于海港。“设施+政策”的模式,将有力推进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航空枢纽、中欧班列等高联运设施也将有效开拓外贸综合平台新基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正在向全球最高标准的开放模式迈进。自由贸易港将在关税设置上,为各国提供零关税服务;在外企准入上,贸易港将遵循国际标准,企业进入的选择更符合自身需求。在购买方式上,将保证国际结算货币、企业资本账户的自由流通,以及取消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额外检查;在营商环境上,将以新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提供自由竞争市场,促进外资、人员等流入,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从“广交会卖世界”到“进博会买世界”


作为中国外贸发展史的“见证者”③,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鲜明地反映了外贸形势,见证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巨大转变。广大参展企业积极推动设计、技术、产品、模式和服务创新,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以新技术助力提质增效: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入产品设计、生产环节,并以“全球首发”新产品在智能制造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伴随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等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体现了供给侧大量低端产能出清,在提质保量、创新内生动力的前提下实现外贸稳中提质的目标,并以务实举措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正如广交会搭建“卖世界”的平台,“进博会 ① ”构建“买世界”的平台,二者作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见证了中国外贸从“入网”(以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到如今“组网”(以主办进博会开放中国市场与全球合作)的转型。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部署了中国深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仅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为制度优势如何切实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提供了指导作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庞大的经济体量与市场容纳规模体现了中国的进口需求发展潜力。以“进博会”作为开放型国际贸易平台的举办为基点,中国将推进外贸创新制度政策的高效落实并进一步全方位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助力深化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


三、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变化的微观分析


(一)以自贸协定谈判方式构建多边贸易体系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因此开放进口的程度决定国家的市场需求,并促进产业升级。这意味着一国的需求和供给将同步扩大,从而将国家竞争优势升级成为国际合作优势。中国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采取积极行动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协定及经贸合作协议谈判工作。截至2018年3月,中国已经与2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辐射范围既包括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也延伸到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


(二)以“海陆空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贸


易渠道体系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着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在信息通信工程与服务领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启动了多项重大的信息通信工程与服务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通过在基础设施领域合作,联通经贸要素资源网络化配置,为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贸易畅通”奠定基础。


(三)以跨境电商模式打造新型跨境贸易体系


跨境电商为中国进口拓宽规模和渠道,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发挥优势,合理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有力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规模不断扩大,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总额一再创出新高。因此,通过扩大进口促进需求侧贸易结构转型,以“双重倒逼”供给侧产业结构改革,实现从世界低级代工“加工场”向高质量“工厂”的转型,以完善全产业链升级,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晋升。不仅以进口同类商品加速国内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国际竞争力,更能以资本、技术、设备进口扩大溢出与学习效应,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四、以“中国市场”为世界创造价值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市场、产业等多领域的综合创新,“进博会”是“中国市场”面向世界的直观展示,反映出世界更侧重“中国需求”,更聚焦“中国市场”。在全球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韧性增长,进口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各国企业不但可以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也可以通过中国市场连接全球市场⑥。作为一个巨大的平台,中国市场在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网络的新枢纽。中国应乘“进博效应”之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速创新驱动发展,以经贸合作的切实利益使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以制度建设的长期利益塑造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秩序,化解全球经济“治理赤字”。(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