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求:不把窗户打开,中国金融会缺乏新鲜空气和竞争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吴晓求:不把窗户打开,中国金融会缺乏新鲜空气和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9-11-29 作者: 吴晓求 

中国金融安全需要“三维度”的思考视角。要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我认为,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中国金融的发展之路,才能既保持安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受访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刊于11月26日新京报网。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在正式跨进“30+”关口前,科创板开通运行。如何看待年轻的科创板运行情况?如何理解即将步入“30+”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如何迎接中国金融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转折点到了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表示,要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三者结合在一起,中国金融的发展之路才能既保持安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新京报:中国金融正在由单一信用风险,过渡到信用和市场等多元风险并存的时代。我们该以怎样的思考视角来面对这种变化?中国会出现危机意义上的货币贬值吗?


吴晓求:中国金融安全需要“三维度”的思考视角。要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我认为,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中国金融的发展之路,才能既保持安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首先,关于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需要站在新历史条件下,基于市场化、科技重构金融以及国际化的基本趋势,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二是制定一系列基于技术进步的宏观以及微观审慎监管准则,并使之相互匹配;三是科技重构金融之后,所有的风险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体现出来,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完善中国金融的中介体系。管控中国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安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变得非常重要,而我们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其次,关于推动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我的观点是,改革才是解决风险最好的办法。改革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有弹性的中国金融体系。所谓有弹性,即当风险来的时候,系统有着很好的免疫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我们改革很重要的目标,是不让金融风险积累起来成为存量化的风险,而是要让它变成流量化的风险,让它流动起来进行组合。现代机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组合风险、分散风险,这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完成。


再次,关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最终目的是要建设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因此,不能因为可能有外部风险输入,我们就不开放。这如同开窗户一样,蚊子苍蝇有可能也会飞进来,但是新鲜空气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不把窗户打开,中国金融就会缺乏新鲜空气和竞争力。而在中国金融全面“打开窗户”之后,则需要高度重视国际金融风险如何传递到中国市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研究。金融开放之后,会不会出现东南亚一些国家曾经历的金融危机?还是我们开放之后会像日本那样,虽然有小的波动,但是最后金融风险是收敛的?


我们要花最大的力气去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我们要把上海建设成21世纪全球新的金融交易中心、把深圳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资产培育中心。这两个“金融中心”,最终能够看到的效果是规范的、透明的、健康的,这对中国来讲,极具战略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做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们还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等等。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金融开放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同时,我也相当确信一件事,如果我们把金融的基础设施做好、持续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我不认为中国会出现大的问题,也不认为中国会出现危机意义上的货币贬值。虽然可能人民币会有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不会出现危机状态的人民币波动,也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危机。


新京报:现在很多人都在思考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变化。你认为,我们现在正在感受的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还是一个本质性变化?


吴晓求:一种新技术的到来,初期难免都会有泡沫。人们过高估计它所能带来的短期价值,但技术本身又必经一个探索的过程,其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曾高估过它的人们,不熟悉这个规则,也不了解技术本身所属的业态特点。因此,人们有时就失望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与这种探索,接着人们往往会陷入过低估计这种新技术所具有的长期价值的怪圈。我们现在正经历着这个过程,但对金融来说,它的风险就会突然爆发出来。


或许,过了这一潮之后,当社会建立起足够大的数据共享平台、配套很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同时,一些业者本身也对行业公益性的一面有了重新的认识,就有可能翻开新的一页。(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