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英:扩消费这盘棋怎么下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刘英:扩消费这盘棋怎么下

发布时间:2021-12-24 作者: 刘英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研判明年经济形势时将“需求收缩”列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之首。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受访者刘英系人大重阳院务委员、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本文刊于12月22日《国际商报》。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研判明年经济形势时将“需求收缩”列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之首。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扩大内需为何受到如此重视?消费作为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释放出更大增长潜力?本报特邀业内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为什么扩大内需战略屡被强调?扩内需战略中扩大消费的意义何在?


任兴洲:扩大内需战略是中国积极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举措。中央高度重视并一再强调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是因为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进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扩大内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畅通和良性循环,也将为扩大就业提供基础和条件。


消费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消费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能够增强消费的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仍然高达64.8%,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发挥着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


二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国消费总体上已进入品质消费阶段,提升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势在必行。


三是能够更好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扩大消费不仅能够提升国内消费能级,促进国内大循环,而且能够为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巨大机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是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以消费者为中心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特征。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只有最终需求得以满足才意味着生产最终完成,形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五是能够为创业创新提供巨大舞台。中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为创业者提供了巨大机会,消费的扩大也为科技创新、数智化赋能提供了巨大可能性。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发展促进了消费方式、消费场景、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进而大大促进了消费增长。


刘  英:消费已经连续多年超过投资和净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马车,由此可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消费作为需求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主力,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二是作为成长中的经济体,依靠扩大内需而非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确保中国经济增长内生性强、韧性强,受外需冲击更小;三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虞  坚: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GDP的增长主要是受益于出口驱动,消费增长势头相对趋弱,表明整体消费仍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影响。凯度消费者指数的研究也显示,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快速消费品支出急剧下降,下半年迎来强势反弹。这股回升的势头延续至今年第一季度。但是到第三季度,中国快消品支出总体增速比去年同期下跌0.8%。


尽管如此,消费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消费与企业生产以及就业、民生等息息相关,消费需求一旦收缩,将会成为掣肘整体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短板,进而对今年特别是明年的社会供给、就业和不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总之,扩大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陈丽芬: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展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有赖于大国特有的超大内需市场容量优势,有效对冲了外需市场的起伏,实现了经济总体稳定运行。


当前,不管是国际环境的倒逼还是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培育,都要求中国以内需为重心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国际环境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经济深度衰退,逆全球化风险加大,中国面临的外需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外需市场动能加速弱化。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这难以支撑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发展内需市场才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从国内发展看,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凸显,消费市场持续扩张,内需市场释放出强大的增长动力。消费在内需增长中起主导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扩大内需要扩大消费,促进有效投资,使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2.扩大消费的潜力和增长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丽芬:从收入看,占总人口约1/3的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比较大。不过,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还是偏低,后期还需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


从消费群体看,年轻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正在加快释放。Z世代消费者出生的年代和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个性鲜明的消费偏好和崭新的消费观念,这部分人群偏好国货国潮,注重消费体验,追求便利,热衷线上消费等,具有极强的消费引领力和创新力,是未来扩大消费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从消费结构看,服务消费的潜力巨大。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是消费升级的特征之一,也是居民收入提高后消费结构优化的表现。目前中国在教育、医疗、文化、康养、养老、育幼、娱乐等方面的服务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多元化多层次供给体系尚未形成,服务消费的增量趋势不明显,仍有进一步挖潜的空间。


从消费模式看,数字消费的潜力持续释放。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消费各个领域,相信未来中国数字消费将会领跑整个消费社会,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份额。


虞  坚:凯度消费者指数对居民日常消费监测显示,中国消费潜力和增长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性消费,包括娱乐、休闲、运动、旅游等;二是社交性消费,包括节日期间实体店消费、走亲访友相关消费以及泛社交定义下的美丽经济(美妆产业);三是升级性消费,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生活需求提供的多元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四是递进性消费,随着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城市和城乡的消费差异不断被弥合,下沉市场和村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品质不断提高所释放出的消费需求。


刘  英:中国是一个快速成长变化的市场,新需求和新消费不断涌现,为扩大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而言,扩大消费的潜力和增长点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不断增长的基础消费需求,包括电子电器、日用品等消费的持续增加;二是消费升级带来新的消费潜力和增长点,包括品质消费和改善性消费;三是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消费方式;四是数字消费,当前中国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对数据产品、信息产品、数字服务等需求不断增长;五是传统消费仍有潜力可挖,比如城乡消费、节日消费、耐用品消费和改善性消费等;六是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带来冰雪运动热潮的同时也会刺激冰雪消费。


3.未来应如何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质量?


依绍华: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提升农村消费设施供给质量。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农村分支网络建设,加大农产品采收、产地处理、贮藏、加工、包装、预冷、运输等一体化智能化集配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提升食品质量安全。


二是推动传统商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产品供给水平。鼓励商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在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引导生产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国潮商品,利用熟悉本土文化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将文化内涵与潮流趋势相结合,丰富国潮品牌内容。同时加强对传统商务服务业实行数字化改造,打造大数据算法下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释放数字红利,提高服务产品供给质量。


三是加快制订和完善家政、养老等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指导企业完善服务标准,鼓励骨干服务企业率先应用标准,同时加快建立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在家政、餐饮、养老等重点领域开展服务认证示范,促进服务标准推广和实施,加强服务过程的监督和规范,提升服务产品供给质量。


四是提升三线以下城市商业供给。改善购物环境,鼓励各类连锁商业企业进行渠道下沉,缩短新款商品上市时间差,加大商业环境治理,提高对三线以下城市市场监督检查频率,增加处理商业纠纷服务人员,提高消费满意度。


五是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果。从顶层设计角度看,对直播带货等新消费业态涉及的法律和行政制度规定进行比较清晰的界定,并对相关主体权利保障作出细致规定,建立决策听证制度,将顶层设计与底层执行力相结合,加强监管的可行性和连贯性。


虞  坚:未来需要在扩大消费群体、增强客流、强化体验等方面推动消费从量到质的发展:一是推动实体零售数智化转型,通过新的数字化技术推动实体零售的在线化、场景体验化,打破线上线下时空界限,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愉悦的消费体验;二是基于数据和对消费者的洞察,实现消费需求逆向驱动生产模式和产业模式创新,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流通企业反应速度;三是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引导商圈和不同业态错位发展,推动近场业态和即时零售发展,为实体消费渠道在全域深度融合下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刘  英:为更好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深挖内需潜力,建议相关部门从五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适当降低税费,并联合商家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消费,比如进一步推进数字人民币以及开展消费券发放等形式的促消费活动。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对于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扰乱市场秩序等现象,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加大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多措并举,多部门联合,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消费环境来提升消费体验。


三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要确保安全消费。提倡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必要时鼓励无接触消费,鼓励不见面消费,与此同时对堂食等线下消费要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安全消费。


四是鼓励农村消费。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对农村地区的消费适当进行政策倾斜,通过弥合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五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实施,未来应加大从RCEP成员国进口产品的力度,促进更多优质和特色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从而激发更多内需潜能。


陈丽芬:扩大消费建议从两端入手,一端是以大城市消费为引领,扩大城市圈和城市群消费的溢出效应,延伸扩大消费的地理空间,带动周边区域和中小城市消费扩大和升级;一端是推动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消费,稳定并提高中国消费的底盘。同时抓平衡,提高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促进投资和消费的适配性。


具体举措包括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升流通载体的消费承载功能,引领和创新消费;继续优化消费环境,取消部分消费领域的行政性限制,促进大宗消费和高端消费;进一步深化制度型开放,响应居民对进口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落实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商业建设、冷链物流规划等,把扩大消费同这些举措一同落实贯彻,一体化推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