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英:疫情不会成为持续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刘英:疫情不会成为持续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发布时间:2020-02-21 作者: 刘英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进入全力战疫状态。疫情叠加春节的影响,1月份CPI同比上涨5.4%,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升至8年来的新高。虽然我国2003年非典时期以及近年其他发生较大疫情的国家在疫情发生时期物价并未出现大幅攀升的情况,但考虑到此次疫情影响已远超非典,我们有必要对物价形势高度关注。全面战疫的同时,既不能因供给不足而影响民生,也不能因物价走高而影响民心。

作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1日21财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进入全力战疫状态。疫情叠加春节的影响,1月份CPI同比上涨5.4%,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升至8年来的新高。虽然我国2003年非典时期以及近年其他发生较大疫情的国家在疫情发生时期物价并未出现大幅攀升的情况,但考虑到此次疫情影响已远超非典,我们有必要对物价形势高度关注。全面战疫的同时,既不能因供给不足而影响民生,也不能因物价走高而影响民心。



疫情有可能带来短期结构性物价上涨。但1月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和鲜菜价格上涨导致。1月份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分别上涨20.6%和1.6%。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116%,牛羊鸡鸭肉价格涨幅在10%-20%不等,鲜菜价格上涨17%。


去年春节不在1月而在2月,因而基数低,也是今年1月CPI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另外,国际油价上涨是1月物价上涨的特殊原因。1月初的美伊冲突令国际油价走高。如果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1月CPI同比涨幅仅为1.5%,只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尽管疫情初期出现了对部分物资的抢购,但疫情也抑制了餐饮、交通和旅游等消费,因此供需对比并未发生根本变化,1月疫情对物价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未来的物价走势,有三个因素有助于2月物价走稳。首先,目前央企复工率已超过80%,复工复产增加供给,有利于降低物价;其次,美伊地缘政治风险下降,油价冲高后已回落20%,有助于降低CPI和PPI的涨幅;第三,2月停工停运带来PPI低位运行,会传导至CPI而抑制通胀。此外,去年春节在2月,导致基数较高,也有助于今年2月物价走势趋于放缓。


但另一方面,疫情可能在2月成为冲击物价稳定的短期变量。疫情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而且有的地方封村、封城、封路,增加了物流成本,这些都会成为推升物价的因素。而医疗产品供不应求,也会导致物价的结构性上涨。例如口罩,其需求几乎是无限度的,而供给受限于产能和物流。另外,短期内食品等物价的上涨或难以止步,2月依然会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2月物价或再次摸高,仍然表现为结构性上涨。随着疫情缓解和复工复产,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由于当前物价是结构性上涨,要平抑2月及未来的物价水平,需要继续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肉菜产品。同时,需要及时复工复产,加快生产,保障物资供应。


因为物价不是全面上涨,因此,不能以收紧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大疫当前,支持战疫,稳增长、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就业、稳预期都需要货币政策给力,需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必要时进一步降准降息,引导LPR下行,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以支持经济增长。当然,也需要警惕货币投放太多不利于控制通胀。


在疫情期间,依然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这有助于市场自动增加供给和稳定物价。疫情发生初期,口罩极度紧缺,一些商家趁机大幅涨价,政府部门对此加强监管,制止了乱涨价。对于乱涨价的行为,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是,疫情期间部分物资价格上涨是合理的而且必要的,应该由市场决定。企业在疫情中恢复生产、增加产能,会导致成本增加,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这种涨价能够起到稳定供给的作用,对保证基本民生是有利的。因此,在疫情期间,政府部门应允许市场价格适度上浮,发挥价格机制调节供需的作用。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在疫情发生期间,物价并不会持续大涨。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2009年肆虐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还是2015年横行巴西的赛卡病毒,均未深刻影响美国或巴西的物价走势,疫情发生时期的物价水平都相当稳定。从历史经验看,可以参考2003年非典时的物价走势,当年二季度CPI同比涨幅在1%以内,非典疫情并未引发通胀。结合国际国内两方面经验,我们认为,物价水平不会因疫情而持续走高。


在全面战疫的同时,控制好物价水平,是稳民生的关键,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疫当前,既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斩除病毒,也需要我们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增加市场供给,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