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石俊志谈世界货币:漫长的称量货币时代是如何演进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石俊志谈世界货币:漫长的称量货币时代是如何演进的?

发布时间:2021-02-22 作者: 石俊志 

编者按: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石俊志做客人大重阳,分享了他对世界货币起源的思考与观点,并发布新书《世界古国货币漫谈》。这是由人大重阳主办的“中国经济金融与世界局势”系列直播活动第十三讲。以下为直播实录:

演讲嘉宾石俊志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21日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内容摘要

1、离开货币史、离开人类关于货币活动社会实践的记录,我们是不能研究货币理论的,或者说研究货币理论就一定要研究货币史。


2、人类最早钱币诞生之前,商品交换已经十分繁荣,在当时的商品交换中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称量货币。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数量货币——钱币。


3、两河流域出土的泥板文字、法典等记载了称量货币在两河流域曾经长期存在、发展和演化的可靠信息,通过楔形文字有详细的记载。


4、四大文明古国出土的石刻砝码、远古文献证明四大文明与两河流域有着几乎相同的称量货币时代。


5、到了数量货币时代,称量货币经常与数量货币并行流通,这种情形在我国延续到1933年“废两改元”。


石俊志:我首先介绍一下《世界古国货币漫谈》这本书。本书一共汇集了25篇故事,目的是让大家轻松地了解世界货币史。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称量货币时代”。称量货币时代讲的是在货币史前期,如果把货币史划分成两个时期,按照货币价值测量方法来划分,货币史的前期是称量货币时代,后期是数量货币时代。



为什么要研究货币史?


货币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货币理论源于人类关于货币活动的千千万万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横向遍布全世界,纵向持续几千年。一时一地的货币研究只能带来局部或偶然的结果,局部和偶然的研究不产生普遍规律性的理论。因此,离开货币史、离开人类关于货币活动的社会实践的记录,我们是不能研究货币理论的,或者说研究货币理论就一定要研究货币史。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各大学陆续停办或者减少货币史课程的比重,因此,目前货币史学成为一个需要加强的学科。


传统的货币史学认为货币就是钱币。钱币诞生前,商品交换采用的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而在本次讲座中,我们要证明钱币只是货币的一个种类,在钱币诞生前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商品交换采用称量货币,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与称量货币的商品交易方式两者并行。钱币诞生后,经常是三种交换方式并行,第一个是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长期存在;第二个是钱币的商品交换方式;第三个是称量货币的商品交换方式。钱币诞生之前一段漫长的时期我们称之为称量货币时代。


第一节 称量货币的基本概念


1. 从商品价值量化单位到称量货币单位


人类社会五千年前出现了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繁荣。商品交换一经出现马上就需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从而立刻产生了对各种商品价值的量化需求。商品价值量化需求是与商品交换同时出现的,某些特殊或者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商品从此开始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发挥商品交换的媒介功能,而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量化单位随之产生,并从分散逐步向一定地域范围内统一,统一之后就形成称量货币单位。商品价值量化单位发展在一定区域内达到统一的时候,就成为称量货币单位。


2. 商品价值量化单位的四种主要类型


称量货币单位有四种主要类型:一是吃饭,采用的是量——容量,中国人用升斗;二是穿衣,采用的是度——度量,中国人用尺寸;三是用品,采用的是衡——衡量,中国人用斤两;四是劳动,用时间来计算价值,有日时分秒等等。其中体现为实物的、而非劳务的特殊商品即吃穿用的特殊商品,价值量化单位是度量衡单位,度量衡单位是主要的商品价值量化的类型。


以发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为例,作为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4100年前苏美尔人已经确立了60进制的各种商品价值量化单位,比如:


时: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


衡:1他连得(30000克)等于60弥那(500克);1弥那等于60舍客勒(8.33克)。


量:1帕尔希克图(24.2公升)等于60卡(0.4公升)。


这些东西都是文字中有记载的。


3. 什么是称量货币?


称量货币是相对数量单位而言的商品价值量化单位。货币按照价值,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称量货币和数量货币。称量货币的产生,就是指商品价值量化单位得到统一的时候,有了统一的称量就产生了称量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多种逐步归集为少数几种,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并且其商品价值量化单位的标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了统一,这几种特殊商品就成为称量货币。


称量不仅仅是测量重量,为了概括这些单位,我们采用了“称量”这个词来概括不同的概念,比如度量衡等等。我们熟悉的货币是数量货币,现在知道铜钱、纸币、电子货币都是按照其数量进行交易的,所以被称之为数量货币。称量货币较于数量货币的区别在于称量货币在交易使用时需要称量,即按照度量衡进行测量,才能确定其拥有的价值。称量货币依靠其本身价值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谈及本身的价值,参考金属金银铜自身的价值,或者是衣料自身本身的价值,或者是粮食,这些物品都是靠自己的价值来充当交换媒介的。数量货币在交易时不需要称量,一般数量货币代表法定或公认的价值,依靠发行的信用或法律的支持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职能。


称量货币时代是没有数量货币与之并行的时代,当时数量货币——钱币还没有被发明和产生,称量货币当时是与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并行。


4. 我们所知道的称量货币


第一个例子是19世纪欧洲金本位制度下的金币,它只依靠本身价值,不依靠发行者的信用,按照含金量和自身的成色来发挥货币职能。金本位制度下,金币依靠本身黄金价值行使货币职能。尽管交易时不需要称量,由于当时黄金制币的成色和重量标准都十分可靠,所以它属于事先称量合乎标准的、依靠本身黄金价值行使货币职能的称量货币。


金本位制度有三大特点:民间铸造,有非常可靠的成色和含金量标准;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境。


辅币和银行券本身是数量货币,价值与黄金挂钩,依靠发行者的信用发挥货币职能。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并行流通。所以说,金本位制度是称量货币与数量货币两者并行的货币制度。到了1924年至1928年,欧洲出现金块本位制度。


这个例子的意义在于证明称量货币离我们并不遥远,苏美尔人是四千年前就有的称量货币,本身也经历来很长时间发展并且延续存在的。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明清时期银两制度下的白银。与欧洲的情形相似,我国明清两朝,存在着银两货币制度,其中的白银是称量货币。1933年“废两改元”,我国废弃了明清两朝的“银两货币制度”。银两货币制度中的白银是一种称量货币,依靠白银本身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具体形制表现为银锭、银铤、元宝等。这些形态的白银,均不能依靠数量发挥货币职能,交易时需要称量。即便是银元(外国银元、民间仿铸银元、甚至晚清政府机制银元),交易时不需称量,但其含量、成色也需要官估局、公估局进行估值,然后按照其被估计的各种价值分别进行交易,所以仍然属于称量货币。



明清时期的数量货币——铜钱是价值尺度。某个钱庄铸造的银元是需要以铜钱数量对银元进行估值,根据估值结合银元的枚数来进行交易。明清白银称量货币与数量货币并行流通,同时代也有很多地区有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所以经常是三种不同性质的货币并行流通。


4100年前,两河流域的白银称量货币,没有数量货币的并行,是单一的称量货币流通,与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并行。对此,考古出土泥板文书上的楔形文字有详细的记载。在文献中,司马迁讲秦朝黄金是称量货币,称量单位是“溢”,交易时按照重量支付。铜钱是数量货币,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交易时按照个数支付。所以说,秦朝的货币也是称量货币与数量货币的并行。


5. 货币史的分期


从世界货币史整体来看,大体把它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称量货币时期,4100年前至2600年前,由于数量货币还未出现,这个时候没有数量货币并行;第二个时期是数量货币时期,从2600年前至今,存在称量货币和数量货币的并行,这个时候人类不仅使用了数量货币,称量货币在很多地区、时间段上都不断出现。这两个时期都有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在随之并行。


数量货币时期以数量货币为主,也有称量货币的并行。


6. 钱币是货币的一个种类


中国古代,数量货币——铜钱的流通贯穿始终,从秦始皇到清朝的灭亡都有铜钱的流通。在世界货币史中钱币主要有金钱、银钱、铜钱,钱币金属货币是货币的一个种类,货币应该是等于数量货币加称量货币这两种不同的货币,数量货币主要有钱币、纸币、电子货币等等,称量货币是度量衡所表达的一定量的吃穿用的物品。


很多学者认为人类货币起源于公元前600年前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琥珀合金币。但如果把称量货币的概念也包含进去,19世纪金本位的黄金和我国明清时代的白银都纳入货币的范畴,我们就可以认为称量货币尽管不属于数量货币,但也是货币的一种形式。由此推论,钱币只是货币总概念中的一个种类。广义地说一切采用公众认可的商品价值量化手段,被用于商品交换中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都可以被纳入称量货币的范畴。称量货币的出现远远早于数量货币的出现,人类曾长期使用称量货币,但因为称量货币在交换时很不方便,所以发明了数量货币。数量货币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生产和交换的进步。当人类发明了数量货币钱币时,称量货币时代便宣告结束。


7. 中国是最早使用数量货币——钱币的国家


中国是最早结束称量货币时代的国家,换句话说中国是最早使用数量货币——钱币的国家。中国在货币诞生前有着繁荣的布帛称量货币的流通和青铜称量货币的流通。布帛称量货币的单位是尺寸,青铜称量货币的单位是钧和寽。考古出土的一个钱币,现在很多搞钱币学的都知道“新绛大布”,考证铸造于春秋早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673年。世界各国学者认为吕底亚王国在公元前600年就出现了“琥珀合金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但从考古看,“新绛大布”的出现是早于“琥珀合金币”的,“新绛大布的重量是半寽,青铜称量货币流通的时候,它的单位是寽,一寽105.10克。


新绛大布


春秋早期的“新绛大布”的重量大概在52.64克,也就是半寽,根据货币史学家王毓铨先生的说法,西周的钱币(空首布币)传世,重量是105.1克。这枚货币是符合一寽重量的钱币,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钱币。我们研究货币发展的过程,从称量,比如称量青铜,它是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变成一个钱币时,一般一个钱币采用的重量标准就是原来称量货币的重量标准。这个现象在西方也是同样存在的,比如古罗马,古罗马的钱币最早的叫做阿斯,阿斯是327克,在它的钱币之前的那一段青铜称量货币的时代重量也叫做阿斯,阿斯是重量单位,就是327克。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阿斯重量标准的青铜铸币,名称仍为“阿斯”,重量采用1阿斯,即327克。它类似于半两、五铢,属于重量单位。


8. 从称量货币出现到数量货币出现的时间段,我们称之为称量货币时代。


以世界四大文明为例,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兴起于五千年前到四千年前,应该说家庭、私有制、城邦、国家发展最迅速的时代就是五千年前到四千年前这一段。随着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兴起,度量衡作为商品价值量化单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统一,人们就有了统一标准称量,产生了称量货币。现在讲有文字记载的统一的称量货币是发生在两河流域(4100年前),其他的三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也有证据说明称量货币在这个时候也前后出现,也产生了称量货币。


称量货币出现之后,经历了大约1500年的发展演化,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后,为了方便商品交易,人们发明了数量货币。从世界货币学的角度看,4100年前到2600年前大约1500年是称量货币时代,2600年前到现在是数量货币时代。


第二节 泥板文书记载的称量货币


两河流域的文明被人们认为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楔形文字的存在,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其他地区的文明不一定晚于这个地区,但是没有留下来文字记载。在远古时期,根据楔形文字的记载,称量货币的流通早在4100年前在两河流域就十分繁荣。两河流域出土的泥板法典文书上面记载了详细的情况,以下三个王朝的例子证明了这个事情。


一、乌尔第三王朝的称量单位弥那和舍客勒


楔形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前的乌鲁克文化时期出现,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社会改革铭文是乌鲁卡基那铭文,使用的是楔形文字,苏美尔文。在这个铭文里记载有白银称量货币的使用,这是一个很可靠的证据。


在乌鲁卡基那改革260年之后,乌尔纳姆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目前发现的该法典在泥板上的文字有27个条文,这27个条文里有15处使用白银称量货币,不仅仅讲到白银货币的使用,而且白银货币也出现了单位,称量货币单位弥那和舍克勒。


《乌尔纳姆法典》中的具体内容,我们来举例说明。


一是如果在斗殴中用棒子打断其他人的手臂和腿,应付1弥那白银。白银在4100多年前,不仅仅规定在法律里,而且有明确的单位。考证发现,按照现在的重量来折合,当时弥那的重量折合现在是500克,一个弥那是60个舍客勒,一个舍客勒折合现在的重量是8.33克,现在以色列的货币仍然在使用舍克勒这个词,中文译为谢克尔。还有很多其他的条款包含了称量货币,例如如果出庭作证出具伪证,应付15舍克勒白银,这是《乌尔纳姆法典》的记载。


二、埃什嫩那王国的两币并行


类似于乌尔第三王朝,埃什嫩纳王国也有刻在泥板上的法典并出土。埃什嫩纳王国的特点是两币并行,被记载在法典里不仅仅是白银称量货币,还有大麦称量货币。从这个法典里看,大麦称量货币的使用优先于白银的称量货币。


埃什嫩那王朝位于巴比伦城东北方的迪亚拉河谷,这个地区是个商业要道,经济非常发达。公元前2025年,埃什嫩纳王国脱离了乌尔第三王朝独立,到了20世纪上半叶埃什嫩那王国的第四任国王颁布《俾拉拉马法典》,我们详细看这个法典的情况。


这个法典中采用了两种称量货币作为价值量化,其中规定了大麦和白银的比例,一古尔大麦等于一舍克勒白银。俾拉拉马法典现存59个条文,14处涉及到大麦称量货币,47处涉及了白银称量货币。


大麦称量货币货币的单位是容量单位,但可以去推算,每个容量单位可以装大麦多少,多少重量的单位装在这样一个容量的器皿里。


古尔这个单位是大麦称量货币基本单位,折合现在是336斤(168公斤),有些单位四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如古尔、帕尔希克图、苏图、卡,这是大麦称量货币的四个主要称量单位。白银是重量单位,如弥那、舍克勒、乌得图和色。


《俾拉拉马法典》第一条说,大麦一古尔合银一舍克勒,首先把法典中讲到两种不同货币的比价和比例,按照这个比例可以推断出它各自的分量价值是多少。


《俾拉拉马法典》前四条都是讲的大麦称量货币,譬如:有牛及御者之车,其租用之费为大麦一帕尔希克图四苏图。


大麦称量货币在使用上,从《俾拉拉马法典》来看涉及到的内容有:一是物价,胡麻油一卡,其价为大麦三苏图,猪油一卡,其价为大麦二苏图五卡。


二是租金,船之租用之费,以每一古尔容积计为二卡,租船不是按船来计算,它是按照船上装载货物的量来计算,每运一古尔货物要交两卡大麦的货币。


第三个是被列入法典的雇佣人工的工资。刈麦者雇佣之费为大麦二苏图,簸谷者雇佣之费为大麦一苏图。租用驴子的费用也是大麦一苏图,赶驴人的费用仍为大麦一苏图。


《俾拉拉马法典》还有更多的法条讲到白银称量货币的使用。这里涉及到很多方面,一是雇佣人工的工资,一个雇工之费用为银一舍克勒,其吃饭费用为银一色,雇工应服务一个月。一个月雇一个人工要给一舍克勒的白银,由于饭费是一色,可能饭费要从工资里扣除的。


支付利息。如果自由民以现银借贷,他可以取回本金,并且以一舍克勒计六分之一舍客勒又六色取息,这个利息也是按照白银的单位舍克勒、色这些单位来收取的。

处罚。自由民砍断自由民之一指,则理应赔银2/3弥那。弥那是很大的单位,足以显现伤害罪在两河流域判的很重。


大麦称量货币的使用,在《俾拉拉马法典》里看是优于白银称量货币的。虽然作为两个一样的基本货币单位,一个是古尔,一个是舍克勒,都有自己的分量,但从使用数量上来看,白银称量货币的数量是更多的。但从法条文字来看,称量货币使用放在前面说的,比如租金,有牛及御者之车,其租用之费为大麦一帕尔希克图四苏图;如以银计,用白银也是可以的,租用之费为三分之一舍克勒,这两个价格看一下,三分之一的舍克勒就等于三分之一古尔,古尔和舍克勒是相等的,三分之一古尔是一百卡的大麦,或者说是一帕尔希克图四苏图,因为一帕尔希克图是60卡,四苏图是40卡,所以大麦租金价格和白银的租金价格是相等的。


法典里规定的雇佣工人,第七条刈麦者雇佣之费为大麦二苏图,倘以银计,则其雇佣之费为十二色。虽然这里面2苏图和12色也是相等的价值,但是在法典里讲,先说工人的工资是2苏图大麦,如果要用白银计它是12色,这从法典文字来看还有借贷利息。第20条讲的是按大麦来付息,21条是用白银付息的,也是先说大麦后说白银,我们可以从法条文字上看出,大麦是先于白银的支付的。这种支付可能是前朝法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认为是对前朝法律的一种继承。


这里证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大麦称量货币的使用是早于白银称量货币的,因为先说大麦后说白银,并且大麦的数量是在减少的,大麦的称量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逐渐变少,白银称量货币逐步在替代大麦称量货币。


三、古巴比伦王国的称量单位乌得图


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王国颁布了为人熟知的《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作为国王的时候,已经离乌尔纳姆时代的公元前2096统一度量衡这段时间过去了300年。到了古巴比伦时代,这时候的称量货币出现了一个更小的单位,叫做乌得图。乌得图这个货币非常小,只有0.14克,应该说它是一个记帐单位。这种记帐单位或更小的货币单位的出现使得更多的民众获得了使用货币的能力,使得民众进入了使用货币的日常生活。公元前1792年是中国的夏朝。汉穆拉比法典一共282个条文,其中有109处使用白银称量货币。这说明当时公元前1792年的时候白银货币非常普及。一个舍克勒等于60个乌得图。这是两河流域六十进制的典型的事例。《汉穆拉比法典》里使用乌得图这个小的货币单位。


汉穆拉比法典中使用乌得图的事情涉及三种:借贷利息、工资、租金。借贷利率规定了每个舍克勒银子收16个乌得图,这个比例是26.78%,利率是26%。规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一个人雇佣一个雇工,从年初到第五个月应该给6个乌得图/天。所以说这种小额货币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能够去使用货币,一个雇工给人打工,一天拿到6个乌得图的银子,说明这个单位已经细化到非常小,价值非常低的一个情况下了,0.14克的这么一个东西肯定是给不了的,它要积累到一个能够在实物上转移的量时才能支付。但有了乌得图这样一个细小的货币单位,就使得雇工很穷的人,也可以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这说明货币经济已经深入到一个比较广泛的人群里去了。第三个方向是规定租船的租金,一天是3个乌得图。


我们总结一下白银称量货币单位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还是稳定高速的,初期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公元前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讲到了白银货币,但没有明确货币单位。过了几百年,到了公元前2113年,《乌尔纳姆法典》出现了白银称量货币单位“弥那”“和“舍克勒”。


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法典》中不仅出现了白银称量货币单位的弥那和舍克勒,还出现了更小的一个货币单位乌得图。所以,白银称量货币的单位在逐步细化,使得白银称量货币逐步更普及到更广大的民众的范围里。


第三节 缺乏当时文字记载的称量货币


刚才我们讲的是有文字记载的两河流域的称量货币,现在我们讲一讲缺乏文字记载的称量货币。缺乏文字的详细记载也是有证据的,这个时代也有称量货币存在的历史信息或者文献上的一些说法,或者是考古出土地的证据。


四大文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只有两河流域地区的人,留下了泥板楔形文字,记载了非常详细具体的称量货币的使用情况。而其他的地区,像中华民族的夏朝、商朝缺乏传下来的民间文字,根据文献看货币史发展过程,还是有布帛称量货币和青铜称量货币的存在,应该是与两河流域白银称量货币时代相近的时期。

出土的古埃及的石刻砝码,证明了古埃及的称量货币比两河流域的称量货币要更为久远,因为埃及的石刻砝码出土考证后,要远远早于两河流域,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古印度的石刻砝码出土证明了称量货币产生的时间比钱币产生的时间也早了一千多年,由此也可以推论,古印度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称量货币的时代。


华夏民族的称量货币时代与两河流域基本同步。


这里考证从农耕出现,家庭、私有制、城邦、国家等发展的过程,华夏民族和苏美尔人大体同步,城邦、国家产生,出现商品交换,都是基于相当长的农耕文明和私有制发展基础上的。公元前2070年,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两河流域出现国家的概念,乌尔第三王朝统一度量衡开始使用称量货币是公元前2113年,所以由此可见苏美尔人和华夏民族在经济史或货币史上看,基本上大体同步。但现在缺乏的是夏朝的文字,也没有发现商朝记载民间经济生活的文字,只发现商朝的王在甲骨文上留下古文,周朝的王在青铜器上留下的金文,这些都是属于王的字,不是百姓的文字。刚才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他们的文字是刻在泥板上,两河流域的河水加上土揉成泥巴,拿树枝在上面插出来的这种楔形文字,这些楔形文字记载的事情都是百姓的生活,包括借贷合同、婚约、租约等等。我们和印度、埃及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直接记载远古民间经济生活的文字,但是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当时一定不仅仅是王的文字,应该也有民间文字,只不过是这种文字载体不是一种能够长期保留的,它腐朽了,未能存世。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恰恰使用了泥板使得楔形文字留下来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也开始了,也有了民间的文字,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商周文明怎样一层层发展出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有文字的支撑。


夏书五子之歌,讲的夏朝大禹的孙子太康继承启的王位,国内发生了叛乱,他的五个弟弟写了五首歌责备他说,“我们圣明的爷爷大禹,是天下各邦的君主。他有治国的典章法度,遗留给他的后世子孙。征税粮用的标准量器“石”、公平合理的标准量器“钧”,平时藏在王府,由政府掌握。你荒废祖制丢了他的事业,使宗族覆灭、祭祀断绝。”《五子之歌》是在批评太康,但他讲到量器是国家标准的称量的器皿,说明了在夏朝初年有国家统一使用的称量单位,这种称量和两河流域的大麦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两河流域的大麦使用的是古尔和帕尔希图,夏朝使用的是“石”和“钧”。


《汉书·虞书》里讲到“统一律度量衡”,从此使得远近标准一致,百姓有所凭信。自伏羲造八卦,量化标准就产生了。到了皇帝、尧舜时,量化标准基本完善。夏商周三代继承古代,使法度得到完善。


称量货币在两河流域使用的是大麦,在中国更早使用的是布帛,布帛是比青铜更早的称量货币。班固说,洪范八政,首先讲食货。很多史书都有“食货志”,食是可以吃东西,货是指布帛,这些东西属于货币,当然还有青铜刀币贝壳等等,那些都用于互通有无、商品交换、分配利益的东西。货币中布帛可以是货币,以尺寸为单位,青铜的称量货币的单位是寽,布帛称量货币还有匹,这是原始数量货币。


华夏民族的称量货币时代与两河流域的称量货币时代基本同步,从夏朝到了公元前700年左右,内容却有所区别,根据法典和私法文书的证据,两河流域使用的大麦和白银,大麦的单位是“古尔”,白银单位是“舍克勒”。华夏民族黄河流域主要是粮食、布帛和青铜,布帛单位是尺寸,青铜单位是寽。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古埃及的称量货币。


古埃及出土有石刻砝码。石刻砝码的单位是“班加”,根据出土的一套总计40班加的砝码进行测量,总重量498.6克,1班加重量大约12.5克。


班加出现非常早,考古考证是5800年前,比两河流域还要早得多。但是后来又出现了“得本”、“基特”,有文字记载的比较晚,能够留下来的文字是用在金银铜上的公元前14世纪关于班加、得本和基特这种称量单位的使用。但无论如何,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仍然有将近1000年时间没有钱币流通,但有“班加”“得本”“基特”等称量单位,或者还有金银铜粮食大麦等称量货币的流通。


《梅腾自传》讲到公元前27世纪,没有涉及到有白银和黄金。《伊浦味陈词》讲到了白银和黄金是公元前1750年,这时候有白银、有黄金,并且有称量单位和称量标准,有金属、黄金、白银和铜,所以说有了这些东西,称量金属货币媒介就出现了,便会有他们作为商品交换的使用。


前苏联学者考证出土的《摩塞档案》的文件中,看到古埃及在公元前1386至公元前135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时候讲到了以得本为单位的白银货币的使用,它也是作为一种价值交换在使用。


公元前12世纪有了更多的使用,1855年一个叫“哈里斯”的英国人发现了一个大纸卷,被称为做“哈里斯大条纸”,这里记载的公元前12世纪的白金、黄金都有称量单位。一得本的重量约合现在91克。


埃及钱币的出现没有能够证明它的称量货币的继承,因为在钱币出现的时候,波斯入侵了埃及,波斯帝国的国王冈比西斯打进了埃及,埃及就开始使用了波斯的钱币,埃及最早的钱币就是波斯的钱币,考古没有发现古埃及本土的钱币。


波斯人来了之后,埃及人和波斯人的称量货币呈现了接轨。证据表明古埃及向波斯帝国进贡,双方约定每年埃及要向波斯帝国进贡700他连得的白银,他连得是波斯的称量单位,也是两河流域的称量单位。700他连得就是折合现在的21吨白银,折合埃及当地的重量标准168万班加,埃及当时的统治者一定是以班加这种当地的称量单位向老百姓收取白银的,所以,当时是两种称量单位同时使用,国内用班加来征收,向波斯进贡时采用了波斯的称量单位来进贡,这些仍然符合称量货币的概念。


古印度的出土的石刻砝码是哈拉巴时代,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是我国的尧舜时期或者是夏朝。考古学者近期发现了一个文化遗址,200多个城市的遗址,是哈拉巴文明,出土了石刻砝码,经过考证石刻砝码单位是叫做“苏瓦纳”、“苏瓦纳”的单位代表了128颗野甘草籽,中国人的重量和黍相关,我们在秦汉的时候的基本称量单位叫做铢。两河流域的重量单位是和大麦相关的,印度用的是野甘草籽128棵野甘草籽,一个苏瓦纳。最基本的单位就是一个甘草籽的重量,叫做“拉蒂”,拉蒂这个词就是草籽的意思,它的平均重量是0.107克,128个拉蒂就有一个苏瓦纳。1/4苏瓦纳就是32个草籽的重量,是3.426克,这在货币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单位,这个单位特别适合制造一枚铜钱或者一枚银钱,适合做钱币,这个钱币的名称叫做“卡夏帕那”,印度早期的货币就是卡夏帕那。


第四节 数量货币名称采用称量单位单位


中国人所说的半两、五铢,钱币的名称就是原来称量货币单位的名称,五铢就是一个重要的名称。古印度钱币卡夏帕那,古印度的基本称量单位是苏瓦纳,重量13.705克。出土的石刻砝码证明1/4苏瓦纳是3.426克,卡夏帕那是一个不规则的方形,这枚出土的卡夏帕那是3.4克。


五铢

卡夏帕那


古希腊各城邦的重量制度并不统一。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的德拉克马重量标准为4.37克。雅典的德拉克马银币理论重量便是4.37克。银币名称采用称量单位名称——德拉克马。



德拉克马


最早的罗马共和国发行的铜钱青铜铸币的名字叫做阿斯,但在这之前它有很长的一个称量货币的时代。青铜流通,流通的单位构造阿斯,是327克重量的一个单位。曾经有很长的时间古罗马以阿斯为单位流通的称量货币,1阿斯等于12盎司,目前盎司这个单位还存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