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求:中国金融开放绕不开人民币自由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吴晓求:中国金融开放绕不开人民币自由化

发布时间:2019-11-13 作者: 吴晓求 

11月9日,以“全球变局下的中国金融开放:路径选择”为主题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三届年会(2019)在京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三届年会(2019)上发表主题演讲《中国金融开放:目标、路径与可能性效应分析》。

作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刊于11月13日澎湃新闻。


一、中国金融开放现状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匹配


一是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的开放。中国是大国经济,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大国的金融都是开放的,没有一个大国的金融是封闭的,或者是半封闭的。之所以称之为大国经济或大国金融,它一定是开放性的金融。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国家对金融的全面开放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但是开放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国家采取的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我们的开放走了一种特殊的道路。


二是中国金融开放现状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匹配。从中国金融开放现状来看,应该说它和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不相匹配的,2001年11月份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入WTO这18年中,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非常高,极大提升了现代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在这期间中国金融也随之做了相应改革和开放,但是从开放度来看,和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我们试图做全面比较大规模的改革,但是改革之后我们又慢慢地停下来了。所以中国金融开放的程度应该说跟不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从加入WTO到中国金融开放是新一轮的开放,是更高层面的开放。加入WTO虽然也经过了非常谨慎的论证,但是最终我们还是比较快速地加入WTO。我们的金融是非常好的,一个国家经济的国际化虽然有实体经济、国际贸易规模以及经济对外依存度等指标来观察,但是最重要的指标还是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不是开放的,这个国家的货币是不是完全自由化的,这是一个国家开放的最终标志。应该说我们这个最终的目标还没完成。中国金融开放应该说比加入WTO要困难得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得多,所以我们比较谨慎。我们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很多人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是,国际化程度太高,开放得太快,以及金融创新速度太慢等因素带来的。恰恰相反,金融危机的产生实际上跟金融创新没有太多关系,跟开放更没有什么关系。我想我们的开放之所以这么慢,和我们的制度有关系。


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国家,如果金融不开放,如果人民币没有影响力,我不认为中国未来能在全球有影响力。现在经济贸易规模、国际贸易规模,甚至包括军事力量都具有大国显著的特征和标志。但从软标志层面来看,国家货币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它的市场在全球的比重,这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软标志。中国金融开放也是中国经济开放最后的一个改革,如果中国金融开放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大格局就已经完全形成了。


四是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规模超过30万亿人民币,占到GDP大约三分之一。中国30万亿国际贸易的规模大概是4.6万亿美元。人民币的结算,包括边际贸易,双边大概占20%,还有14%是由其他货币结算,还有70%是通过美元结算系统结算。实际上,这对中国整个国家经济安全也带来了潜在威胁。因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或没有稍微弱一点的系统。我们知道全球国际贸易体系的结算占据非常大的份额。人民币没有国际化,中国金融没有国际化,这个体系始终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这是以人民币自由化和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为前提。也就是说,站在国际经济的金融环境角度来看,我们也深刻地理解中国金融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化是未来一段时期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二、中国金融开放的彼岸在哪里?


理清了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金融开放的目标在哪里?中国金融开放的彼岸在哪里?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一是构建二十一世纪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都是全球金融中心,无论是现在的美国还是过去的英国,都可以看得到。中国金融开放的目标当然是要构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不会变。但我们人民币还没有完成一个基础条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有很多基础条件。


货币必须是自由化的,这是前提。法治要非常完善、透明度要高,契约精神、政策连续性等。完善的监管、很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的资信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这些都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硬条件。我们虽然说彼岸是构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实际上我们的硬件和软件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需要改善自身的硬条件和软条件,构建二十一世纪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国家的金融一定是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到那时候,或者提前一些,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海、深圳加起来的市场应该和纽约市场、伦敦市场是并列的,可能它的影响力要超过现在的市场,这是我们的目标。目标确立了就好办了,怕就怕我们没有目标,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开放,我们开放想达到什么目标。


二是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这个对于我们来说路途是漫长的,实际上目标实现也很快。实现完全的可自由交易是我们改革的一项任务。对于国际化,要靠我们人民币长期信用的保证说话,靠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说话。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走多远,在国际上无论是结算市场、储备市场占比多少,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但是人民币的自由化是我们改革自身就可以完成的。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目标,希望人民币未来在伦敦、纽约、非洲等地的银行都可以很快地换成外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彼岸,彼岸有两个要素,人民币的自由化和成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人民币计价资产全球配置和交易中心。这是对于彼岸性质的定义,这样一个全球新的格局实际上是人民币计价资产全球配置和交易中心,是人民币计价资产的财富管理中心,而不是一个全球货币的交易市场、定价市场。


三、寻找中国金融开放以及人民币自由化的理论基础


目标清楚了,路在何方?怎么过去,从现在到彼岸,我们要过河,要不要搭桥?搭什么样的桥?从哪里搭桥到彼岸?


一是国际案例:从货币自由化到金融市场的开放。


我们修路还要看看别人是怎么修的,因为在之前有很多案例。最重要的案例无非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这四个国家是我们需要重点参考的,美国天生就是自由化的,所以我们就不分析了,日本可以分析。这四个国家可以看得到,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慢慢推进本币自由化,不过这些国家有一些差别,其中日本和韩国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


日本1984年开始推进日元自由化,其中采取了很多渐进式的措施。韩国是1988年接受了IMF规定的第八条款,在1993年宣布分三步,一直到1997年完成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其中就是韩币的自由化。韩国刚刚完成韩币的自由化之后就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了严重的贬值。虽然韩国相对比日本要激进一点,但还属于渐进式改革的案例。俄罗斯是非常激进的,他们1998年进行了外汇管制,到2001年就采取了卢布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激进式的改革,一步到位。


中国金融开放的路径选择上要认真研究这些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产生的影响。


可以看到,这几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货币自由化到金融市场的全部开放。之后也有一些共同特征,最重要的是韩国、俄罗斯、印度开放之后本币都出现了大幅度贬值。日本受到《广场协议》的影响,有些不同,和前面三个国家相比较,日本日元的货币应该说没有出现危机状态,虽然中间有波动,是朝着一个收敛的方向移动。也就是日本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即使这种程度的开放,并没有影响到日元的稳定。这里面暗示着一个道理,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一个“不稳定三角”的定义,实际上它对于小国来说的确存在,存在着汇率的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内在冲突。但是对于大国来说,它是收敛的。


所以,我们要寻找中国金融开放以及人民币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案例或者理论基础,我们有信心推进人民币自由化的改革。我们现在之所以相对比较谨慎,是因为内心并不是很有信心。因为我们还在怀疑,如果这么推进,可能人民币会出现大幅度贬值,会出现某种危机状态。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了,我们心里就有数。分析这些国际案例主要是让我们找到一种金融开放的好,这个矛盾在哪里,更加清楚。


二是中国路径:渐进式和试错式模式。


中国金融开放和中国经济开放的特征是一样的,都是走的渐进式改革。除了渐进式以外,中国金融改革还加了一个试错式的改革。什么是试错?往前走,走了一大步之后突然发现有些问题,会退半步,不会全部退。先大踏步走两步,发现外汇储备有一点危机,有一点压力,汇率已经受不了了,他会退半步或者退一步,会在篮子货币里面调一调,在波动幅度里面调一调,会在汇率机制上调一调,但是大方向没变。


中国金融开放的大方向始终是没有变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非常清楚,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试错式的过程,在坚定不移地朝着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方向来改革,只不过我们不像俄罗斯那样一下子就完成了。因为我们知道,金融是大事,它对整个经济有全局性的影响。


三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坎:人民币的自由化改革。


不管走什么路,虽然我们现在走的是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外资和中国商业银行是中间公司,所有的金融机构我们现在可以放宽到51%,未来三年以后完全放开股权,我们走的是机构开放的道路。这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典型的四个国家所没有走过的。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路径,这也是一个试水,是我们谨慎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无论怎么做,有一个坎是绕不开的,就是人民币自由化的改革。如果你的本币不是完全可自由交易,最后的开放完成不了,国际金融中心也不可能实现。


四、中国金融开放最大缺陷在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大国效应。2010年前后我非常乐观地估计人民币一定会在2020年实现完全可自由交易的改革,现在看来完全实现不了了。这个过程是不是到2025年或者2030年,现在已没有办法预测,我也不能再去预测到哪一年了,当然这个趋势是有的。


二是新兴经济体的实践。后续效应对于我们开放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和人民大学的团队一块做了国别研究。主要是对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做的,这个日本是大国的典型,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韩国应该说是成功了。东南亚国家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改革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应该说不算太成功,他们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到现在还没有缓过劲儿来,很多国家已经回到了封闭状态。


中国属于什么样的效应?中国效应是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其中心理感受很重要,中国如果完全开放,我也认为人民币汇率会出现一个时期的大幅波动,但人民币不会出现像东南亚国家或者韩国那样的大幅度接近于货币危机的过程。它可能更多会像日本的状态,最后走向收敛。因为这是中国大国经济的模式所决定的。


三是中国效应:一般规律与特殊性。中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经济竞争力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应该说人民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矛盾还是客观存在,还是有稳定力的。我们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性。我们很快将会把这些方案和数据找到,找到一个结论。


四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基础设施评估。虽然中国的经济贸易规模很大,超过30万亿的国际贸易。前面讲的四个国家,当年开放的时候比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小得多,但我们最大的缺陷是中国金融的基础设施太差,开放过程中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实际上未来会带来很大风险、危机和波动。


这个金融基础设施指什么?


1.法制。我们的法制要非常坚定,要不可更改,一定是符合构建现代金融中心的法制,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契约精神,是非常透明的,一定要确保我们这个市场是高度透明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改进,中国的法制建设在进步,但是离国际金融中心,离完全开放还有一定差距。


2.法律。有了法律我们怎么去执行?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可谓非常完善,它的规则体系非常完整,但是执行起来很难。我们经常是高标准低执行,我们应该做到高标准高执行,所以法律的能力有待提升。


3.政策的连续性和预期性要提高。政策来回波动不行。我们的金融监管政策的波动,这种政策的出台不利于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应该说是阻碍了我们金融的发展,所以政策的连续性和预期性非常重要。


4.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信用体系建设。比如信用评估机构等,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依靠一个中立的、有信用的中介体系来完成的。投资者要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各种资信评估机构以及各种金融中介处得出有效信息,他们是信息的过滤者和发布者。如果没有这些很好的中介机构,中国金融完全开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大家不相信,他们没有可以信赖的信息。


一方面中国金融的开放要考虑我们基础设施的约束,另一方面,中国金融的开放也会推进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十九大报告里面所确定的到2035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想金融的开放,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力量。(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