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10位新锐智库学者第一时间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10位新锐智库学者第一时间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06 作者: 人大重阳 

编者按:虎年两会全球瞩目,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国全面脱贫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步入第二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今年要隆重举办二十大。而面临经济增长的三重压力,今年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数字经济、外资外贸、金融稳定、稳健增长、双碳与可持续、绿色金融、RCEP与区域经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如何提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十位新锐学者第一时间解读。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数字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

刘玉书

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我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将会呈现三个新变化:“更新、更实、更稳。”


一是战略布局更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强调“整体布局”的意义重大。因为当前我国数字社会已基本形成,数字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能。据CNNIC的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截至2021年12月,在线网民短视频用户规模9.34亿。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达4.69亿和2.98亿,网上外卖、网约车的用户规模分别达5.44亿和4.53亿。这意味着我国群众全员上网,衣食住行及娱乐和工作全部网络化的趋势在进一步加速。在此基础上,数字经济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从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当前社会结构巨大变化的深刻认识,也为未来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蓝图。


二是发展措施更实。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这五项内容将会是未来数字中国的重要抓手。即通过进一步夯实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普惠高速移动互联红利,促进我国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此外,“5G+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在不断深入。据统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过150家,接入设备总量超过7600万台套,“5G+工业互联网”将会形成强大的数据汇聚赋能效应。《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这四项要求对于未来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非常关键。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东数西算”战略的启动,我国8大算力枢纽和10个集群的形成,将为我国数字经济未来与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全面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提供强劲的引擎。


三是治理优化更稳。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强调数字经济发展,也十分关注数字治理的作用。报告指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并且,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这意味着当前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层面的城乡差距问题、青少年网络管理问题、网络短视频野蛮生长等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未来的网络将会朝着更加健康、文明和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这将为我国未来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优化的社会环境,未来的数字治理将会更具体、更贴近群众的生活,社会运行将会更加稳定。


2022外贸外资工作如何开新局?

蔡彤娟

研究员


2021年中国外贸外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年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达到6.05万亿美元;吸收外资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15万亿元,折合1735亿美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其中需求收缩也包含了外需增长将承受压力的预期。按照经济工作“稳字当头”“以稳为主”的基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外贸部分表述提出“多措并举稳定外贸”。


外贸方面,主要表现为两方面措施:一是从市场主体即外贸企业入手,通过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等系列措施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二是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抓住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这些外贸增长点,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以应对全球供应链风险,助力外贸降成本、提效率。


外资方面,除继续强调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外,特别提出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在产业和行业层面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投资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区域层面鼓励外资增加对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还提出了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2022年是我国朝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迈进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外贸外资工作的布局在“稳字当头”的基调下不乏开拓创新精神,2022对外开放工作将迎来新的开局。


2022年金融风险如何防范化解?

陈治衡

国际项目主管、助理研究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那么,2022年就金融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全面阐释。


“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对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进行有效处置;继续秉持权责一致、权责明晰的原则“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的预警和防控;继续发挥市场功能和法治规范功能,“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以保障基金为抓手化解风险隐患。最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自十九大以来,经过有效甄别、集中攻坚、迅速化解,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得到有效处置,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是我国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在后疫情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仅在2021年就使得我国宏观杠杆率下降8%,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二是金融秩序得到有效重塑。由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而生的金融乱象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监管步入常态化发展;三是大量风险资产得到有效处置。近两年来,处置了6万多亿不良资产,有效化解了潜在违约的风险。同时,在资管新规的规范作用下,进一步整治了金融脱实向虚的乱象。总的来说,我国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可控,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新时期,在维护金融稳定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国际中央银行纷纷提出了加息缩表的信号,主要经济体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将会对我国产生资金抽离的效果,届时会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受到地缘冲突、供应链受阻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由此带来的通胀影响也将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后,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这对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供给、需求和预期三方面进一步调整布局。“方法总比问题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靠我国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金融促进经济的作用,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继续强调“稳增长”究竟代表了什么?

孙超

宏观项目主管、助理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较好完成了主要目标,但不少风险和挑战仍然存在,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因此“稳增长”将继续成为新一年的政策态度。那么,有哪些举措继续保障“稳增长”呢?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有不少相当具体的计划内容。比如将增加支出规模2万亿元以上,增加转移支付18%,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应纳所得税100-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等。


这些数字绝非为了罗列,而是如此细致的“布置工作”,真正显示了政府对2022年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务实。


一是表明了政府宏观政策的延续性。不论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疫情以来经济遇到的挑战,政府的举措和政策都率先保持了“稳定”。尤其在疫情影响的“非常态”状态下,政策没有大起大伏,而是有预留空间,使得中国经济不会大起大伏。


二是政府看到了影响全国市场的关键性具体问题。比如全球通胀压力较大、国内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宗商品和就业又是国内稳定经济生产活动的必需,企业肯定会感受到相关压力,因此政策十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更有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


三是政府推行的具体政策更专注于鼓舞辛勤劳动者。包括增支减税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越具体、越巨额,就越说明了政策精细化是用以鼓励劳动付出者、资本投入者、中小企业经营者。这些市场参与者参与越深入、越辛勤,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越多,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而最终,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总之,政府政策稳定和具体的发力,正说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将使我们一定能行稳致远。


绿色金融如何赋能减碳增汇?

刘锦涛

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助理研究员


从今年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2022年我国将继续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能耗“双控”将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进行转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巩固和建立起以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思想为顶层设计、多行业多部门协同推进的“1+N”政策体系,做到全国一盘棋、地方有序推进,绿色金融的双碳改革创新将在减碳增汇的目标下为气候环境治理注入金融新动能。


在绿色支持碳减排方面,央行去年设立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将继续引导资金进一步流向具备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支持小微企业绿色普惠和绿色创新研发,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清洁化转型,不断提高绿色资金运用的精准性、针对性和直达性;同时,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和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也将为绿色金融支持碳减排与气候治理的市场化水平提供创新点。


在绿色金融支持碳增汇方面,绿色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将成为乡村绿色振兴的一项重要落脚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金融的农村实践将在农业绿色转型中充分带动部门和市场协同推进、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想结合、工业部门减排和农业部门固碳项目合作,并支持农业固碳增汇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绿色复苏。


发展可持续性如何做深做实?

赵越

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助理研究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我国在2022年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提出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统领理念。从具体举措来看,今年的可继续发展工作或将有三方面突破。


一、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共同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换而言之,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共同增长,那么挖掘生态环境本身的内在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原则、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为手段、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为目的同时实现GDP增长5.5%左右的目标。


二、能源供给“稳”字当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能源低碳发展基调。在经历了去年运动式“减碳”的阵痛后,以保障民生为基础,合理扩大新能源消费比例的发展方式便成为政府推行的合理减排路径。另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凸显了“稳”在能源绿色化转型当中的重要性。


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今年或将迎来规模扩大。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上线,作为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当前仅有电力行业被纳入到全国交易体系当中。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这也预示着所提到的行业今年有望通过全国碳交易,以市场化方式有效实现绿色化转型升级。


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为何突出RCEP?

胡倩榕

助理研究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侧重稳定内部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对外经济合作的内容相对弱化。李克强总理在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汇报中,重申我国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和多双边经贸合作,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展开贸易投资。自贸协定方面,报告仅明确提到了2022年元旦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鼓励企业用好RCEP优惠关税、原产地积累等规则。


我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希望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立场与愿景是坚定不移的,但多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或许更倾向于朝着RCEP国家转移。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诸多对外经贸谈判事项,如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推动中美平等互利经贸关系向前发展等等,今年都没有作为具体目标详细提及。这从侧面印证了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不吝打压,地缘政治经济博弈日益激烈,部分重点国家的反全球化势力依然强劲,我国双边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径也有待调整摸索。因此,相比前几年我国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李克强总理今年在这一部分的措辞更谨慎。政府工作报告更重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压力,包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这都是经过审慎地研判形势后做出的决策。


普惠金融如何推动共同富裕?

许林

助理研究员


小微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主体,而稳就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同时,小微企业承载了大量低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帮扶人群。此外,小微企业是促进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大量发明专利,而科技创新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此次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2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目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仍存在困难。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必然需要得到改善,普惠金融将对此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在2021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巨大增幅的基础上,2022年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将持续改善。金融活水将继续加大力度滋润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稳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创新等目标将稳步实现。这将帮助补足共同富裕短板和扩大财富总量,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家农村有啥新气象?

徐天启

助理研究员


“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这些都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三农”领域的热词。明年春节,当家乡在农村地区的朋友们再次踏上乡土时,会看到家乡的什么新气象?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上;但是,我国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耕地质量还不够高,农业科技化水平还比较低。我国乡村人口比例仍超5.1亿人,减去外出农民工数量1.7亿人,减去农村非劳动人口约1亿人,我国从事或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仍有2.4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例17%,远超发达国家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其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乡村建设与风貌上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农村整体风貌已经有了很大改善,通水、通电、通气、通桥、通铁路、通网络。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近六成;2021年农村公路的总里程达到438万公里,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84.3%。今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在乡村生活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展望今年,乡村生活形态将持续向城市靠拢,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稳步提升。


2022年,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幕布已全面拉开。相信像我一样老家在农村的朋友,在今年过年回家时,一定可以看到更加生机美丽的故乡,能够留下更多乡愁。


民生与社会保障会更进一步吗?

陶厚兴

博士研究生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2022年,政府要进一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其中,就业和教育是总理反复提及的民生问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首先,总理回顾了2021年民生工作基本内容与完成情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养老服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2021年民生目标任务得到较好完成。


其次,总理部署2022年民生工作主要任务,总的工作目标和政策取向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六个方面。


总理强调,今年的民生工作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要紧处、民生急需处;要千方百计地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落细就业政策;要推动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政府投资更加向民生领域倾斜。


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