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常玉迪:B20携手G20,全球治理中的企业与进取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玉迪:B20携手G20,全球治理中的企业与进取精神

发布时间:2016-09-09 作者: 人大重阳 

《星际迷航》像是西方海洋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太空时代的续写。就拿电影永远的主角,“银女士”——飞船“Enterprise”号的名字来说,“Enterprise”英语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商业组织“企业”,另一种是表示勇敢、活跃的“进取”,这个词历史上被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军舰和科幻作品中的飞船使用,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舰船名称之一。

      作者常玉迪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9日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


  转眼间,杭州的“G20时刻”已经过去。在那令人难忘的三天里,在G20首脑峰会前的工商界B20峰会上,来自全球工商界的精英们为G20时刻带来了参会各国政府之外的声音。那是来自更多元化,更富创造力的商业文明的声音,是“企业”与“进取”的声音。


  “企业”与“进取”,科幻照进现实


  “企业”与“进取”,来自浩渺的太空。


  经典科幻系列电影《星际迷航》最新的一部《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于9月2日正式登陆国内院线,这天恰逢周五,相信结束一周工作的科幻迷们,下班脱下工作装,会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吧。是的,笔者就是这科幻大军中的一员。


  《星际迷航》系列为观众讲述了飞船“Enterprise”号的船员们在宇宙航行中不断发现和接触新的物种和文明的故事。至于详细剧情,笔者就不“剧透”了。


  《星际迷航》像是西方海洋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太空时代的续写。就拿电影永远的主角,“银女士”——飞船“Enterprise”号的名字来说,“Enterprise”英语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商业组织“企业”,另一种是表示勇敢、活跃的“进取”,这个词历史上被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军舰和科幻作品中的飞船使用,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舰船名称之一。在中文里,同时存在两种翻译,即“企业”号与“进取”号。


  实际上“企业”与“进取”互不排斥,“企业”某些程度上还含有更深刻的内涵。作为人类最普遍的商业组织方式,企业从诞生以来就承载人类寻求改变的希冀:志同道合的人通过企业聚集起来,以自身才干和资源,迎接挑战,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本就是对进取精神的诠释。太空中的“企业”号,就像一个在市场上拓展新机遇,进取有为的企业,柯克舰长作为“企业”号团队核心,年轻有为,不也像是一位青年企业家吗?


  现代商场中叱咤风云的企业,它们的创新与进取,实际上发挥了“企业”号同样的作用,从东印度公司,到美国石油钢铁大亨,到计算机巨头,再到研发SpaceX的马斯克,现代企业参与了地理发现,推动了技术革命,参与了太空探索,甚至《星际迷航》系列作为一个超级IP,也就是现代影视企业铸就的传奇。市场和企业似乎有源源不竭的灵感与活力,推动我们生活的边界不断扩展。科幻照进现实,真实的“企业”号正在诞生,企业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


  B20联动G20,释放商业活力


  《星际迷航》并没有对未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做出全面描写,我们所知的是,那个世界,人类高度发达,社会冲突、歧视乃至货币都已消失,宇宙探索时代开始了。电影中没有货币的经济秩序如何运行,国家如何运转,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电影中自由开放,尊重科技创新的未来蓝图,对市场和企业活力的释放,有利无害。企业也有能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未来。


  熊彼特认为,企业与企业家是实现创新的主体,创新是创造性地配置生产力与生产组织,实现经济结构内部的“新组合”,因此,他对企业家寄予厚望。在经济史上,正是以摩托罗拉、苹果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的早期创新,《星际迷航》中的无线通讯装备、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移动终端等设想才能变为现实,以高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美国才能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引领全球互联网信息革命浪潮。


  21世纪后,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也开始“跃迁”。以杭州为总部的阿里巴巴集团,依托中国庞大网络市场,在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发展,跻身互联网“BAT”之列。以研发PC端聊天软件QQ起家的腾讯,近年推出“微信”这一产品,抢占移动社交前沿,今年又以86亿美元收购芬兰著名游戏公司Supercell的84.3%股份,可以预见其以新领域的创新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同时参加峰会的还有联想、吉利汽车和娃哈哈等业内领军企业的高管,这些企业的价值观里,无一不将科技和创新放在显要的位置。正是这样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在B20峰会上向G20峰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智慧(SMART)创新倡议”和“G20创新签证计划”等新理念,着眼于调动现代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科技、人才与创意元素,凝聚了现代企业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观点。


  《星际迷航》作为经典的理想主义科幻作品,还表达了不同文明包容并存、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而企业的特点就在于,他们的外部影响相比单纯的政府管理,更有包容性和普惠性。包容性和普惠性首先在于,企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只要有一技之长,有职业梦想,人们就能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B20上提出的“智慧(SMART)创新倡议”,旨在保持科技创新与吸收就业的协调,沟通了企业必须面对的两种不同的未来趋势,也更加适合存在大量未就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就G20峰会传达的内涵而言,包容性和普惠性更意味着,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平衡私利与公益,克服风险,将企业力量引入前人未至的领域。G20杭州峰会倡导的绿色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意在倡导新金融治理方式,绿色金融旨在将资本市场上的企业投资者引入有待开发的环保与循环经济项目。数字普惠金融面对不发达地区和边缘人群,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也能够享受金融理财服务,改善自身经济境遇,发挥出属于自己的企业家精神。


  此外,本次B20和G20峰会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发展,尤其是加强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来自中国的数千家企业,早就在非洲这块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大陆上,与非洲人民一道,推动着当地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事实上,从最高端技术前沿到最新发展领域,在G20涉及到的几乎每一个新经济领域,商业界活力都应该得到释放,最后的前沿始终需要企业家的身影。


  B20践行G20,实干创造未来


  关注政治场域的观察者有可能忽略企业界的灵活多变,关注经济场域的观察者也可能会忽略政治领域的宏大正式。实际上,现实世界永远是一个整体,政府与企业在不断地互动。


  G20峰会作为新的国际机制,实际上缺少强制性,是“软法”。然而,G20机制下政府缺乏经济政策上履约的约束,社会尤其是企业界的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可以弥补。G20相关文件倡导的新价值、新观念和新思路,实际上能够通过媒体、智库和工商业等管道,对社会行为产生难以估量的建构作用。G20不是“清谈馆”而是“行动队”,会议宣言和正式机制确实重要,但更少不了各国企业界和社会大众的力量,他们以务实的行动促进G20政策主张得到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的重要组织方式——企业,作为G20各国政府之外的另一支“行动队”,给人更加务实开拓的印象。现代企业更能意识到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突破点,能通过强大的执行力达到目标,还能以行为影响决策者,改变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和规则,甚至,企业家精神之中也嵌入了这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些都是G20及其配套机制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东西。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市场与商业的力量恰恰就在于行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愿景已经展现,相信富有远见的中国商业界和现代企业家们,会以行动的力量引领我们的创新经济浪潮继续前进。像“企业”号一样,“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

常玉迪 B20 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