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5 作者: 杨凡欣
对话人大名教授系列讲座5月18日晚继续开讲,本期邀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蒙古史以及清史、西域史等方面最知名的教授之一乌云毕力格主讲。他主要围绕明末清初的草原交通展开论述,对明末清初那段草原的历史娓娓道来。在他看来,草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通道,而且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路线。
编者按:对话人大名教授系列讲座5月18日晚继续开讲,本期邀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蒙古史以及清史、西域史等方面最知名的教授之一乌云毕力格主讲。他主要围绕明末清初的草原交通展开论述,对明末清初那段草原的历史娓娓道来。在他看来,草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通道,而且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路线。本文由讲座速录整理而成,已由作者本人审阅,人大重阳网与微信公众号(ID:rdcy2013)本期独家推出,以飨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教授
各位老师,非常高兴受人大重阳的邀请来做报告。我主要从事蒙古史研究,对丝绸之路没有做更多的研究,所以我想从我的专业角度去谈一谈明末清初的草原交通。
草原丝绸之路在蒙元时期达到顶峰
丝绸之路不仅指商业贸易的路线,也不仅指丝绸贸易,它是整个东西方世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交流通道的代名词。在古代的丝绸之路当中,草原丝绸之路在欧亚交通和东西文化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大通道。这条大通道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罗斯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以北的欧亚地区。欧亚草原是游牧文明的摇篮,经济发展历来以畜牧业为主,出产大量的粮食、纺织品以及手工业品等等。它位于欧洲、中原汉地和西亚三个文明地区之间,对丝绸之路和东西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蒙古人的兴起以及他们对欧亚的征服,草原丝绸之路在蒙元时期达到了顶峰阶段。元朝正式建立驿站制度,以上都和大都(今天的北京)为中心,设置了三条主要驿路,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
元代欧亚交通空前繁荣,首先是得益于蒙古人建立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将西从黑海南北、德聂伯河流域,东至太平洋,北自北极圈附近,南至印度洋的广袤地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蒙元帝国把“日出之地至日落之地”归于一统,开创了世界历史上民族融合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元朝以中原和蒙古高原为中心,再由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围绕,从地中海东岸、黑海南北至太平洋,从近东、西亚、中亚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均尊奉元朝皇帝为大汗或皇帝,接受他君临天下的宗主权,对其称臣纳贡。这是当时元朝和周围四大汗国的疆土,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俄罗斯、中西亚和整个东欧地区都在蒙古统治范围之内。
所以,大半世界在蒙元时代归为一家,海内外归于帝国版图,正所谓“四海为家”,“无此疆彼界”,“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人自己说“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所以,13、14世纪叫做蒙古时代,于是也有了那个时代是“世界史的开端”的认识。
元朝后期,蒙古四大汗国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元朝灭亡以后,明朝和北元形成了对峙局面。有明一代,东蒙古雄踞在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另外一部分,当时汉文史料叫瓦剌(卫拉特人),是西蒙古人,他们活跃在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亚草原。17世纪卫拉特人强盛,草原的活力再次激活了欧亚交通。卫拉特人东与清朝交往,西与俄罗斯贸易,把欧亚交通连接了起来。俄国开始派遣正式使节到清朝,得到了卫拉特人的协助来到了北京。清朝和土尔扈特汗国互派使节。在整个过程中,卫拉特蒙古人和草原的战略地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卫拉特人是什么人?
卫拉特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明末清初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元代的时候,卫拉特人叫做斡亦剌惕,明代叫做瓦剌,清代又叫厄鲁特、额鲁特。当代卫拉特人活动地区很广:在国内,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地区;在国外,他们一部分是在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还有一部分是在蒙古国的西部。
元朝初期,卫拉特人生活在色楞格河以北——蒙古国最北边,和俄罗斯接壤的地方——也就是色楞格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元朝后期,他们逐渐向南发展,15世纪曾经一度控制过蒙古高原。16世纪开始,卫拉特人继续向中亚发展,控制了包括北至额尔齐斯河中游亚梅什盐湖,南到天山山脉,东至阿尔泰山脉,西边到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广阔天地。当时他们称作“四卫拉特”,意思是他们主要由四个游牧集团组成,包括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和硕特。
图为《皇清职贡图》里的卫拉特人
17世纪卫拉特人的两次大迁徙
17世纪卫拉特人有两次大迁徙。第一次是四卫拉特当中的土尔扈特人向东欧草原迁徙。他们曾经生活在现在的新疆塔城一带,1628年大概5万户人离开这个地方,奔向里海以北的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上。1630年以后,他们到达伏尔加河下游,并在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建立了土尔扈特人的政权,历史上叫做土尔扈特汗国。
18世纪70年代乾隆时期,一部分土尔扈特人离开了伏尔加河流域,回到东方故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他们的后代就是现在在新疆生活的土尔扈特人。有关这一历史我们有很多资料,像《东归英雄传》这样的小说、电影,讲的就是他们。简而言之,他们在17世纪初到伏尔加河流域。后来,一部分回来了,另外一部分留在了那里。那些没有回到故土的土尔扈特后裔现在生活在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
图为土尔扈特人游牧生活迁徙情况
第二次大迁徙也发生在17世纪,四卫拉特当中的和硕特人离开新疆来到了青藏高原。1637年,和硕特人的首领顾实汗率领卫拉特联军进军青海,占领青海以后,1640年征服了四川云南一带的藏族聚居地区。1642年,他们统一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廷,整个青藏高原尽在和硕特人统治之下。
这两部分人走了之后,剩下的就是留在故土的卫拉特人。他们在中亚和新疆北路一带活动,主要是现在的阿尔泰山以西的北疆地区,西至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包括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当时这些人一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直到1678年,葛尔丹在卫拉特人的中亚故土建立了政权,历史上叫准噶尔汗国。它还控制了南疆,即维吾尔族人的生活聚集区。
17世纪30年代以后,青藏高原、中亚以及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流域之间的东欧草原都处于卫拉特人的控制之下,这就意味着欧亚陆路交通的要道都被卫拉特人所控制。这是建立和硕特汗廷的顾实汗,他后来居住在西藏。
和硕特汗廷控制整个青藏高原、再往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中亚草原等地。往西是里海北部、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河流域之间,则是土尔扈特汗国。因此,从欧洲到东亚、欧亚大陆交通线主要要道都被卫拉特人所控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也就是明末清初的这段时间——在这条交通线上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卫拉特人曾把控欧亚草原交通要道
下面分两个专题来讲,一是割据时期的卫拉特人与欧亚交通,主要以阿巴赖台吉为例来讲述,以及卫拉特人协助俄国与清朝沟通的历史。二是1678年葛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以后的欧亚交通,这部分主要讲述四个使团与清朝的交往故事。
1.阿巴赖台吉与清朝和俄罗斯的交往故事
关于格割据时期,中亚卫拉特人和清朝、俄国的交通,我想以阿巴赖台吉(台吉是指贵族)游牧集团为例,他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的儿子。他的领地正好分布在斋桑湖以西和斋桑湖以北的北额尔齐斯河中游,最北边到著名的亚梅什盐湖,这个湖现在哈萨克斯坦的东北部,与俄罗斯相接,这样的地理位置在与俄国的交往贸易中很占优势。
割据时期的卫拉特游牧集团对外关系以经济为主导,各部没有统一的政权,各部利益不统一。他们对外主要是寻找各个游牧集团的畜产品市场和定居农业文明的物资来源。阿巴赖首先和清朝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据文献记载,阿巴赖从1646年开始就派使者到北京和清朝进行贸易,后来在1647年、1649年、1651年、1655—1656年、1658—1659年,都有记录显示阿巴赖台吉派遣了使者前往清朝。
阿巴赖台吉和清朝的交往内容非常丰富。他为了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建造一座寺庙,专门到北京请求清朝援助。清朝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派出木匠、瓦匠、泥水匠协助建造寺庙。此事在清朝档案里有记载。这个寺庙是阿巴赖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处额尔齐斯河和贝什喀河汇合处,现在哈萨克斯坦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以南70公里处。
2009年,我曾经到那里进行考察,那里依然存留着当时寺庙的遗址。遗址的北边和西边全是高山,前面是平原。在平原地带,阿巴赖建造了很高很厚的城墙,这实际也是当年中原匠人帮助他建造的。
图为寺庙的遗址
卫拉特贵族们来到清朝,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双方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行贸易,理藩院的满文题本里也有相关记载。举个例子,1655年阿巴赖的哥哥派了一个使团,第一部分共205人,光是贸易用马就有2000多匹;另外一行26人,贸易用马400匹;还有一行17人,贸易用马800匹。所以,当时贵族使团248人,贸易用的马匹超过3200多匹,可以想象当时中亚和清朝内地之间的贸易路上的使团规模是多么的庞大。清朝准许他们的进贡使节进入关内,其他人前往呼和浩特做贸易。
卫拉特商队道路:卫拉特人经巴里坤来到哈密,再到嘉峪关,经过河西走廊来到内蒙古境内,经过阴山山脉到呼和浩特,再经过张家口——大部分是今天的国道线路——来到北京。
阿巴赖在北部也和俄罗斯进行贸易。16世纪末俄罗斯的势力逐渐向西伯利亚渗透,建造了一系列要塞和城市。随着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卫拉特各部与俄罗斯的贸易活动也随之展开,于是和俄罗斯的贸易和对贸易路线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伏尔加河流域是天山北路准噶尔人经由额尔齐斯河流域进入俄罗斯并前往莫斯科的要道。土尔扈特汗国居于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流域之间,该汗国的存在自然妨碍了卫拉特领主们和俄罗斯的通使和贸易。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商道,阿巴赖台吉就加强同俄国的关系。1650年,阿巴赖台吉派遣使者到托博尔斯克,请求沙皇把原来属于叶尔马克的两件铠甲送给他。
叶尔马克是一个哥萨克首领,最初是匪帮头目,犯罪以后逃到西伯尔汗国。16世纪他征服了汗国,占领了首都西伯尔。后来叶尔马克就充当了俄罗斯向西伯利亚地区扩张的主要干将。当时沙皇为嘉奖他,曾赠送给他一个印有双头鹰标记的铠甲。据传说,如果作战将士从叶尔马克坟头上拿一把泥土带着去征战的话,肯定会打胜仗;生病的人到他坟头上停留一阵,病也有可能会好。
阿巴赖非常崇拜叶尔马克,但他向沙皇索要铠甲,是想以此暗示,他现在居于西伯利亚地区并处在俄罗斯和蒙古要道上,他也可以扮演当年叶尔马克所扮演的角色。沙皇当时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了一个使团到了阿巴赖的都城,送去了叶尔马克的铠甲。
图为俄国使团到了阿巴赖的都城,送去了叶尔马克的铠甲
阿巴赖台吉与他的叔父在伏尔加河流域汇合,共同与土尔扈特汗国为敌。1671年,阿巴赖打败了土尔扈特的首领书库尔岱青,把他送到准噶尔,又杀死了他的儿子朋楚克。1672年,朋楚克的儿子阿玉奇袭击阿巴赖,打败并俘虏了他,后来阿巴赖被送到俄罗斯,他大概就死在那个地方。
2.割据时期,卫拉特人协助俄国与清朝沟通
早在明朝末年,1618年,沙皇俄国就想和中国接触,所以沙皇俄国派遣佩特林作为使者曾经出使过明朝的中国。佩特林使团从托博尔斯克出发,来到现在蒙古国的西北,通过图瓦进来,经过蒙古国西部,再通过扎萨克图汗地方,再经过呼和浩特、张家口来到北京,使团在卫拉特东面的喀尔喀蒙古人(现在蒙古国境内主体)的支持下完成旅程。明朝皇帝当时没有予以接见。
不久,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1653年,沙皇俄国决定正式派代表到北京。他派了一个代表名叫巴伊科夫,主要目的是和清朝建立外交关系,希望了解沙俄和中国之间可以进行哪些商品贸易、俄中交往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等等。
1654年,巴伊科夫就从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前往清朝,当时俄罗斯人对蒙古和中国一点了解都没有,所以他们就希望老朋友阿巴赖派人陪同巴伊科夫完成这个使命。于是阿巴赖派人陪着巴伊科夫使团来到北京,并于1655年抵达。抵京之后,顺治皇帝也没有接见巴伊科夫。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发生了礼节上的问题,清政府要求他按照清朝的礼仪磕头,而巴伊科夫说他没有得到沙皇这样的指令。
3.土尔扈特汗国与清朝交往:四大使团活动
在东欧的土尔扈特汗国和清朝之间的交往,主要可以就四个使团的活动来讲。
准噶尔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不希望看到土尔扈特汗国与清朝之间往来过密。1699年,土尔扈特可汗阿玉奇一个儿子投奔策妄阿拉布坦,后者将其送还,而扣留其部众万余众,此事导致了两个汗国的决裂。
清朝出于对准噶尔的战略考虑,积极接触和拉拢土尔扈特汗国,几次派使团访问这个东欧草原汗国。
因为准噶尔切断了土尔扈特人通往内地和拉萨的交通线,土尔扈特人和清朝使者只得绕道俄罗斯互相往来。在新条件下,清朝内地与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以及俄罗斯之间频频互动,欧亚草原交通的北路有了生机。
(1)萨木坦使团抵达北京
1698年,阿玉奇侄儿阿拉布珠尔陪同其母在西藏做佛事,但因与准噶尔和土尔扈特反目,不得而归,投奔了清朝。1704年,清朝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安置在嘉峪关外。
1709年,阿玉奇派出以萨木坦为首的使团,借道俄罗斯,经西伯利亚,经过两年多时间,于1712年初才到达北京。
萨木坦使团的公开使命,是同清朝谈判阿拉布珠尔返回土尔扈特事宜。实际上是土尔扈特汗国与清朝秘密磋商双方合作对付准噶尔,并探求土尔扈特人返回故土可能性的谈判的开端。
(2)清朝殷札纳使团抵达伏尔加河
1712年清朝派出由太子侍读殷札纳领队的使团,随萨木坦远足欧洲。随团出使的还有内阁侍读图理琛。
这是清朝路经俄罗斯到欧洲范围的第一个使团。他们在外交上的事宜清朝文献中没有任何透露,这本身就是一个秘密使命,但无论如何,加强了同土尔扈特的关系。
除了政治使命以外,这个使团还有意外的收获。图理琛回国后编纂了一部《异域录》,这实际上是给皇帝的出行报告。书中详细介绍了蒙古尤其是俄罗斯的山川道里、村镇城市、民族风土、物产、礼仪等进行详细介绍,并附舆图。精确的地图,使得中国人第一次详细了解到从蒙古经西伯利亚到达东欧草原的地理知识。清朝人第一次对俄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后来和俄罗斯的边界交涉中,显现出了它的积极作用。
图为雍正初年出版、用满文和汉文双语写成的《异域录》
(3)清朝满泰使团抵达土尔扈特
这个使团出使也有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1727年,准噶尔宫廷政变。策妄阿喇布坦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噶尔丹策凌,庶子是罗布藏舒努。舒努的母亲为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之女。策妄意欲让嫡长子即位,庶子舒努对此不满。1725年,舒努联合哈萨克人反叛准噶尔汗国,事情败露后逃亡土尔扈特汗国。舒努出逃后,以其生母为内应,通过土尔扈特使者实施暗杀策妄父子的计划。1727年,舒努之母毒死策妄,接着,噶尔丹策凌镇压了其继母及其所生子女。
清朝利用准噶尔统治集团内讧用兵准噶尔。与此同时,进行外交攻略,命托时等出使俄罗斯,命满泰等随团到俄罗斯,再前往土尔扈特。
托时使团名义上是庆祝彼得二世即位,其真正目的是在攻打准噶尔战争中得到俄罗斯的支持。而满泰等人前往访问土尔扈特汗国,同时计划前往中亚布哈拉汗国、哈萨克汗国等地,主要任务是争取土尔扈特汗国出兵准噶尔,争取哈萨克人等和清朝配合,另外一个特殊任务就是接触和争取舒努。当时舒努在土尔扈特只是孤家寡人,并无军队,只是寄人篱下的一个“丧家之犬”而已。
雍正皇帝仍不死心,1731年又派出了班第使团前往土尔扈特。1733年秋无功而返。
满泰使团未能完成争取舒努和土尔扈特出兵准噶尔的目的,也未能把舒努带回北京。但是,无疑加强了清朝和土尔扈特的关系,这对后来土尔扈特人离开东欧草原返回故土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托时使团则正式访问俄国,祝贺沙皇登基,加强了两个帝国的相互沟通。
(4)南喀格隆使团抵达北京和拉萨
佛教是土尔扈特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拉萨圣地也成为了连接当时东欧草原和亚洲腹地的一个重要接点。土尔扈特人借道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绕道北京,再从北京西上,经西宁路或者四川路赴藏。
1724年,阿玉奇汗去世,其子策凌敦多卜即位。策凌敦多卜为了巩固他的地位,寻求东方大国清朝的支持和达赖喇嘛对他汗位的承认,于向清朝和西藏派出了使者。
使团以大喇嘛南喀格隆为首,于1730年从伏尔加河流域出发,沿着图里琛曾经走过的路线,途径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穿过外蒙古和内蒙古,抵达北京,再从北京赴四川,从那里赴西藏朝圣,从西藏又原路回到俄罗斯,往返利用了两年时间(1730-1732)。
南喀使团非常圆满完成了出使目的:土尔扈特汗被七世达赖喇嘛封汗,并颁给汗印;土尔扈特宗教人士们也都得到了封号。达赖喇嘛封赠的汗号、印章,对土尔扈特汗王提高其身份地位有重要的意义,对族内统治的影响自不待言,就是和俄罗斯当局的博弈中也有明显重要的作用。
土尔扈特人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成功:他们留下几名喇嘛在西藏继续学佛,并从西藏迎请了高僧和医生。
因为土尔扈特汗国地处欧亚草原的西段,经常和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各民族进行贸易,所以在他们的布施品中包括俄罗斯呢子、哈萨克和回回绸缎、普鲁士呢子以及金表等。这些物资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当时西藏和欧洲、中亚国家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欧亚草原交通承载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交流
第一个方面,在明代后期和清朝初年,卫拉特蒙古活动在青藏高原、欧亚腹地,再到东欧平原的广袤地区,控制了东西陆路交通要害,对草原丝绸之路和欧亚交通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卫拉特人建立的几个汗国的动向,直接影响着欧亚交通的畅通和走向,充分显示了草原游牧民族对东西交通的重要性。
第二个方面,卫拉特人控制下的东西交通,既有浩浩荡荡的商队和物资交流,又有东西方世界的知识交流,比如中国和俄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俄罗斯和东欧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的传播。这个时期的东西交流既有政治外交的内容,又有宗教文化的内涵。我们通过这些现象可以了解到,欧亚草原交通承载着非常丰富多彩的历史,草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通道,而且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路线。(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