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关于意识形态差异这个问题,国内外知名专家这么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意识形态差异这个问题,国内外知名专家这么看

发布时间:2020-09-08 作者: 人大重阳 

8月31日下午,由中联部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高端智库云端论坛召开,来自包括意大利、英国、捷克、俄罗斯、亚美尼亚、巴基斯坦、泰国、尼日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的智库专家及中国智库学者代表分别就“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相处的正确选择”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中外学者主要观点如下:

转自9月7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微信公众号。


8月31日下午,由中联部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指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高端智库云端论坛召开,来自包括意大利、英国、捷克、俄罗斯、亚美尼亚、巴基斯坦、泰国、尼日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的智库专家及中国智库学者代表分别就“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相处的正确选择”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中外学者主要观点如下:


一、意识形态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障碍


泰国暹罗智库主席、正大管理学院副校长洪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危机面前任何意识形态差异都微不足道。一些国家面对危机还要搞意识形态对立,这无益于解决问题。人类需要一种包容的大智慧,应认识到不同国家培育不同文化,都是全人类共同财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表示,文化越多样化越彰显世界的丰富多彩,黄油面包和饺子元宵存在于同个世界,只不过大家各有所好、各取所需,饺子的存在并不妨碍面包受欢迎。同样,信仰何种价值、走哪条道路、遵循什么制度,是各国根据国情作出的自由选择。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表示,人类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不同国家虽有不同意识形态,但仍可在联合抗疫、防止战争、应对气候等领域开展合作。中国驻孟买前总领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刘友法表示,新冠病毒的攻击不分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程度,各国必须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发扬同舟共济精神,确保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共同应对当前疫情和全球未来重大危机。意大利新丝路促进会会长马林焦·弗朗切斯科指出,面对新冠肺炎,各国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反应。积极反应表现为摈弃意识形态分歧,积极合作抗疫;消极反应则表现为将医疗供应、疫苗研发作为谋取一国一己私利的工具。各国应以战略智慧和灵活性应对共同挑战,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更安全的世界。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人类应当从抗疫中吸取经验教训,摒弃本国优先和个人主义的原则,特别是要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风险应对机制。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利益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认为,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争中,人类应该团结起来,相互交流抗疫经验,而不是相互竞争和猜疑。我们只有团结起来,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才能战胜病毒。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人文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国与国之间纽带,加强彼此理解信任,摒弃意识形态偏见,营造良好形象和民意基础。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表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是人类的共同意愿和需求。全球疫情强化了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和整体身份,共同应对危机应找到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银行前副行长张燕玲表示,当今世界各国联系和依存度日益加深,面临的挑战亦日益增多,人类实际已结成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各国放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应对挑战。加拿大国际商会前秘书长让·盖·卡里埃表示,事实证明中国在全球抗疫中帮助了很多国家。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召开的世卫组织大会上提出了确保疫苗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并承诺优先向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疫苗,这正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黎明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若能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向前迈出一大步。


三、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相处的正确道路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本应是中美加强合作的契机,但美并未表现出与中国合作抗疫的意愿,反而挑起与中国的对抗,美方的种种“不接受”从未考虑本国民众利益,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 斯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执行主任斯里瓦登纳·鲁克斯曼认为,美国一些人士抛出国家安全等理由,阻止中国取得更大发展。若继续煽动反华情绪,将进一步冲击全球贸易体系,国际社会伤痛也会持续下去。亚美尼亚政治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席本雅明·波戈相认为,亚美尼亚致力于实现外交政策多样化,对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兴趣浓厚,亚对华合作能为本国提供更多选择。波兰卜弥格亚洲及全球研究所所长帕特莱恰·彭德拉科夫斯卡称,中东欧国家发展与中国关系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这种情况下中东欧国家很难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决策。


四、中美应开展良性竞争并管控分歧


捷克布拉格安全会议主席米洛斯·巴拉班表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基石,中美恶性竞争可能危害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全球分裂对所有人无益,希望美能在稳定框架下与中国竞争。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表示,我们应该对全球化继续发展及中美合作前景抱有信心,因为美国内仍有不少人尊重支持多边主义;中国国际贸易伙伴对中国提出的诉求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基本一致;目前WTO新规则谈判中诸多内容与中国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改革相符。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泽米尔·阿万称,中国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中国的市场,美国就开始认为中国的发展损害了自身利益,便开始遏制中国,美试图组建“全球反华联盟”对世界各国毫无益处,注定会失败。阿根廷思考基金会主席弗朗科·莫恰认为,疫情、气候变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需要以全球合作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方案,中美作为世界大国要承担各自责任,并在联合国、WTO、WHO等全球性机构框架下加强合作。葡萄牙新丝路协进会主席易曼晖表示, 中美关系紧张迫使一些国家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欧盟不应该落到这个陷阱当中,应该摒弃意识形态差异,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呼吁美国与欧洲一道加强与中国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