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3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如期召开。李克强总理就中美贸易、外资外贸政策、金融风险、中日关系、半岛问题、保护知识产权、社保等等多个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回答。人大重阳研究团队选取了其中最受关注并且与人大重阳研究领域比较契合的五大问题,进行了解读。@人大重阳 微信公号本期与读者分享摘选的总理回答精华和人大重阳研究团队的解读。
一分钟速览总理记者会精华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次总理记者会的主要精华。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会面,一共回答了15个问题。央视新闻所做的这个一分钟速览能让我们对此有快速的了解。
3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1、中国进入新时代,外资外贸政策有何变化?
对外开放的门将越开越大。
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税率水平,抗癌药品力争降到零税率。
全面放开制造业,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
让13亿人的市场成为中外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开放也是双向的、相互的。
2、放管服改革有没有明确目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今年做到“六个一”:
开办企业所需审批时间再减少一半;
项目审批时间再砍掉一半;
政务服务一网办通;
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一律取消。
要加强监管,也要注意防止扰民。“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3、朝鲜半岛局势最近变动较大,中方对解决半岛问题有何期待?
乐见半岛缓和,也高度关注。
4、民营企业家转移资产、投诉政府不作为,怎么看?
高度重视产权保护,一直放在心头,而且逢难必解。“新官不理旧账”不行,不能把合同当作废纸。
5、中国经济崛起,外界是否该担忧?
我们绝不会也不能丢掉自己的一寸土地,但我们也不会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说中国扩张是误读或者误解。
我们自己还有很多困难,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这一点我们是清醒的。
6、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要把就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今年目标是至少保证1100万人就业,但方向是1300万人以上。绝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
7、中美要打贸易战?会否用外储当手段对付美国?
用“战争”来说贸易有违贸易原则。希望美国扩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别丢了赚钱机会,企业抓住在华发展机会。外汇储备方面,中国是长期负责任的投资者。
8、中国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吗?
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风险准备金充足,财政增收。金融风险点该戳的“脓包”还是要戳。非法集资者编造的“竹篮子也可以打一筐水”的神话,千万别信。
9、想向俄罗斯释放什么信号?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发展对双方、对世界都有利。
10、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定维护台湾同胞福祉,但不能容忍“台独”,也不能允许外国势力打“台湾牌”。
11、如何防止因病致贫?
在巩固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把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不能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
12、中日领导人会否实现互访?
愿意考虑今年上半年结合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正式访问日本。
13、未来推动“互联网+”有啥新举措?
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不能怕惹事、图省事,也不允许利用“互联网+”搞坑蒙拐骗。
14、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否影响“一国两制”?
在“一国两制”下,会更好发挥各自优势。
15、如何保障养老金按时发放?
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能力的。个别省份去年养老金收不抵支,之所以有困难,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减收等有关。
人大重阳团队的精彩解读
总理回答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备受关注。人大重阳几位研究人员各自从自己熟悉的领域为我们深入解读了中美贸易、对外政策、“强国必霸”、保护知识产权、社保等话题。
解读一:美国应抓住中国机遇,而不是打贸易战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领域存在的摩擦和矛盾,尚未上升到“战”的烈度。对美方来讲,当前关键是要让冲动的大脑回归理性,避免将中美贸易摩擦激化到“战争”程度。作为当今世界排名第一、二为的经济体,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也是美国第一大进口市场,两国之间若爆发贸易战,毫无疑问将不可避免双输结局。
事实上,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定程度上被过分夸大了。近十多年来,中美货物贸易逆差增幅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从2005年的24.5%下降到了2017年的8.1%。并且,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美国对华出口增幅分别是对世界其他地区的3倍和5.5倍。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采取全面放开制造业,放宽服务业准入,继续降低进口商品关税等一系列举措。此外,今年11月中国还将召开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搭建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贸易开放合作平台。这些政策对美国而言都是重大利好,意味着新的商业机遇和经贸合作空间。
因此,对美国而言,最聪明的做法是抓住中国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维护与中国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直面矛盾分歧,通过对话、谈判、磋商解决问题。
解读二:文化底蕴决定中国不会走强国必霸的老路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及有秩序的国际规则体系,目前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现在和未来必定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70%,这本身就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维和经费的出资居世界第二,这是些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证据。中国文化历来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求王道而弃霸道,中国文化底蕴决定中国不会走强国必霸的老路。
事实上,中国的资本和市场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勤劳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积累起来的财富,不是西方所认为的政治工具。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恰恰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表现。如果守成大国把中国承担的与之身份相匹配的责任看做是政治渗透的话,完全是误解。
不过,在目前的国际话语格局中,西方是掌握着主导权,各种层出不穷的“中国威胁论”的翻版就是西方话语霸权的体现。话语霸权的存在并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中国力量有所上升,“中国威胁论”就必然存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没有依据的指责上。
解读三:进一步“放管服”改革,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从0.37万亿元跃升至82.7万亿元,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人民生活从温饱迈向小康。这一切的秘笈就是改革开放。习近平主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将在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上改革开放。
为此,国务院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的同时,新增设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机构,从组织架构上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开放,显示出政府对于开放的诚意与重视。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实现重大创新,外商投资由审批制转向负面清单管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中国政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外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
作为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将降低进口关税,促进全球货物贸易发展。放宽服务业的准入,重点放宽电信、养老、医疗、教育和金融等领域准入。创新贸易方式,加快13个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优化贸易结构,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坚持WTO贸易主渠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构建联通国际互联互通的大通道、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国际产业产能合作,构建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与世界分享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解读四:打造制造强国,交叉授权是合理路径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实际上是对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其重点是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在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
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制造生产过程中。在全球价值链下,经济的增长转向创新驱动阶段,这使得国际合作更多地聚焦在知识产权的合作上。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制造出创新产品将变得重要。交叉授权形式给出了合理的路径。在交叉授权的形式下,知识产权的主体可以有两个或以上。理论上,一个产品涉及两个或更多的知识产权,那么这些不同知识产权的拥有者通过交叉许可来实现制造这一产品的目的。例如,一台智能手机包含大约2000多项专利,涉及多项知识产权,其生产就需要通过交叉授权的形式。在交叉授权的参与者中,他们互为授权人和被授权人。交叉授权的参与者在授权给对方使用自己技术的同时,又可享受到对方授权于自己的技术,技术的交流合作将愈加的频繁。由于授权人的授权对象可以是一方,也可以是多方,这将形成授权网络。这不仅可以使得授权方得到丰厚的利润,也可以使技术使用方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解读五:中国正在织密织牢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李克强在回答记者因病致贫及养老金等问题时表示:中国"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保网","中国完全可以保证全国范围内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明中国"已经织就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指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中国不仅培养了4亿人的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且将这张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创新大病保险制度,不能"一人患病,全家倒下"。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至少要使2000万人以上能够享受大病保险。同时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医联体,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大病患者也看得起病。
改革养老金调剂统筹,铸造老有所养"定盘星"。实施养老金基金调剂制度,中央收取3%统筹调剂,以弥补有些省养老金可能会发生的不足。同时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收益来增加社保基金的总量,保证居民老有所养。
中国正在进一步减轻税负,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过去五年,中国全面推行营改增,累计减税超2万亿元,计划2018年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全面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社保压力,提升其参与社会保险的能力、激发活力。
中国在新一轮的社会保障建设中,重点提升医疗保险保障能力,全面保证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和企业、个人一道,充分惠及和改善民生,让中国的社会保障网不仅是大的,还是可靠、优质、有活力的。(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