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孙敬鑫:舆论战不宜扩大化,智库应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孙敬鑫:舆论战不宜扩大化,智库应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

发布时间:2020-12-16 作者: 孙敬鑫 

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孙敬鑫出席分论坛二第一环节“ 国际舆论战与中国智库国际发声”并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编者按: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孙敬鑫出席分论坛二第一环节“ 国际舆论战与中国智库国际发声”并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孙敬鑫:上午会议的主题是思想强国,“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思想强国的问题,这离不开智库的发声,尤其是在国际场合的发声。基于自己的实践谈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作为智库一员在对外发声的时候,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背景要进一步统筹好舆论斗争和舆论引导的关系。我个人不太倾向于冒然用舆论战,现在舆论环境有很复杂的一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就可以轻松地定义现在面临多大的舆论战。如果说有舆论战,那我们舆论战的对手在哪儿?是谁?我们不能扩大化。所谓的战或者叫斗争更多的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做舆论引导,进一步增进理解和沟通。我们在做对外发声的时候要思考和统筹的一对关系。


第二,在对外发声的时候要处理好发声和研究的关系。智库的研究和高校的学术研究是有差异的,这个观点来自于我2016年第一次去美国,当时约了高校的专家想跟他们谈合作,他们首先问的是:第一你是中国的官方智库吗?第二你让我做的是学术研究吗?如果不是,对不起,我不做。这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智库研究的区别。我们的对外发声要注意,作为智库代表发声的时候更多的是评论,不是研究专业的学术。如果我们的发声是以研究为基础效果会更好,而且我们这个研究不论是哪各学科都离不开对国情的研究、政策的研究、本专业的研究。这几年有的专家对外发声的时候精准性和针对性不强,场景性不强,很多时候带着稿子去,念完就走了,缺少与外方专家的交流,效果不是特别好,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第三,智库并非说好话就等于有效发声,进行批评就等于无效发声。宣传系统有一个说法是“大方讲成就,坦诚讲不足”,我们要实事求是。同时,不是说我们讲坏话别人就爱听。这两个极端的现象都需要解决,不是说闭门会就全讲批评的话,开放的话就全讲好听的话,这是在对外发声中需要统筹的一对关系。此外,智库在对外发声时常会遇到话语体系的衔接问题,需要将中国特色和融通中外统筹好,基于以同化异实现让别人了解差异的目的。


第四,要辩证看待中国话题与世界话题的关系。客观地讲,现在我们处在主要表达中国话题的阶段,主要在解释、回应中国的情况,而实际上在未来十五年、三十年的时间中,思想强国的建设不仅应根植于中国实践和中国发展,还要与联合国2030年目标等联系,这些共性问题需要学者在不同场合多讲中国观点。


第五,智库自己搭台发声和借台发声的关系。从我接近十年的组织和参与经验来看,我们的学者,无论是高校、智库、研究机构的学者,在自己搭台发声的底气和效果很好,但当推动少数人到国外在别人的台上唱戏的时候,还是对规则或惯例不是特别熟悉。在未来五年我们在对中国话题的表达中求同的地方会多一些,而在未来十年、十五年中两条路互不干扰,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中国的各类智库与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专家在起点上是一致的,同是中国智库多样群体中的一员,都不可或缺,各有特色。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对话,而在思想强国的维度下探讨这个议题更具意义。


(本文由人大重阳根据速记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