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胡薇:以评促建,推动智库国际化建设可持续
当前位置: 首页  /  

胡薇:以评促建,推动智库国际化建设可持续

发布时间:2020-12-21 作者: 胡薇 

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副主任胡薇出席分论坛二第一环节“国际舆论战与中国智库国际发声”并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胡薇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副主任, 本文发布于12月20日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


我会从智库评价工作的角度探讨智库的国际合作,就几点个人的思考跟各位老师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研究单位,我们研究室从2014年开始做智库评价,我们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强调“评估评价是智库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建设在我们的智库评价AMI指标里面也有体现。


第一,智库在开展国际合作时,首先要明确合作目的。要提高智库的站位,特别是国家高端智库,下一步将强调的是积极有效服务国家的大局工作。我们在重要节点、重大外交活动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重要特色智库的发声和带动作用。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在类似RCEP谈判等切实工作中看到不同类型、不同领域智库的身影。


第二,智库在开展国际合作中的话语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在中外两个话语体系中,包括理论层面、外宣层面,我们是不是真的能让人家听懂?我们对人家的回应是不是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智库拥有的 “一刊一网一论坛”等方式是不是真的都做好了?有些智库的对外宣传网站做得是否合格?再比如我们在找话题、谈问题、做交流、谈合作的时候,有没有抓住彼此共同的兴趣点,是不是共赢也是需要关切的问题。


第三,智库首先要“自强”。我们的智库工作、外宣工作是否真的做到了准确研判?相关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拿得出手?论坛结束后我们是不是只代表自己发表一个成果就结束了?很多时候我们走到国际舞台上代表的只是国内某一方的观点,但在外方的眼里代表的却是中国理论、中国智慧,我们能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第四,在国际上找准时机提前发声,占领有利的先机。我们一直强调智库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然而在对外传播的时点把握也很重要,发声也有时间节点的问题。


第五,合作机制的问题。目前缺少多样化、常态化、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实践中以年会、论坛、访学的形式呈现得较多,有实质有内容的较少。我们尤其关切中外合作项目能否做到有实质、有核心,并且可持续。


第六,对国际组织的研究。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包括一些智库人员到国际组织开展任职了,但包括借助国际组织工作进行发声,利用外媒发声的工作是不够的。如果国内学者能够像国外很多智库深入到国际标准制定中去那样,切实参与到国际组织中,或参与议题设置,就可以有力地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七,智库要对有影响力的人产生影响。你交朋友是否能够做到交友交心?在这一点上要形成合力,特别是国外工作。还要关切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地区国家的研究机构、智库机构,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第八,创新思路和模式。这方面大家提了很多,我就此略过。


第九,要培养后备力量。目前智库人才结构中国际化人才比较欠缺。但现在有些机构不仅在吸纳国际化人才,同时也在将年轻的精英派往国外,与国际组织开展挂职锻炼等交流,这有利于人才结构和人脉网络的建设。这种模式在高校多一些,体制内智库相对少一些。国际间组织的人才交流非常重要,我们提倡建设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在海外现地的交流,但真正建起海外分中心或联络处的智库还是少数。我们不仅要自己搭台子,我们还要借用人家的台子,要用好别人的台子。


今后我们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要更加强调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能不能做到长期跟踪和系统性研究,并且打造出智库品牌值得关切。人大重阳在这一点上已立起牌子,我们会格外关注。另外也期待看到有内容、有实质、有内涵,具有全面性、兼容性的交流。我们也会不断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对智库的评价指标体系里去,希望跟所有智库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


(欢迎关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