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卢静娴:国际舆论场“不讲武德”,中国的媒体与智库需通力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卢静娴:国际舆论场“不讲武德”,中国的媒体与智库需通力合作

发布时间:2020-12-17 作者: 卢静娴 

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环球时报英文版副总编卢静娴出席分论坛二第一环节“国际舆论战与中国智库国际发声”并作主题发言。

编者按:1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智库理论与实践》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暨第六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环球时报英文版副总编卢静娴出席分论坛二第一环节“国际舆论战与中国智库国际发声”并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分论坛二现场图


环球时报经常站在国际舆论战的一线。在智库与媒体的合作方面,平时有很多的共同发声,也有一些感受,借这个机会跟各位老师分享。


用一个流行词来评价现在的国际舆论场,就是有点“不讲武德”了。例如昨天的一个新闻是美国田纳西州的女参议员玛莎发布推文说,“中国有5000年偷盗和剽窃的历史,从来不会改变。”这条推文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日报驻欧洲主任进行了激烈反驳,环球时报的胡总也加入了论战,把中西舆论互动带到了新的激烈程度。个人感觉中西舆论冲突性相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从我个人观察来看背后的原因是过去一两年西方国家的一些右翼反华智库和依托于这些智库的个人的影响力明显上升,这些智库和媒体的互动非常频繁,配合搅乱了正常的舆论沟通环境。基本上在主要的西方国家都有右翼反华智库,客观地说他们的研究能力、可信度并不被专业的智库和学者所认可,但这些机构和个人用极端的思想去迎合当地的民粹思想,且他们所炮制的内容非常容易吸引媒体的报道,通过这样的互动导致所在国的对华舆论迅速地保守化,让原先主流的媒体和智库反而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或被迫跟着表达更加激进的观点和思想。比如我们在采访比较温和的学者时,他们会要求在文章里加一两句对中国非常强硬的话,否则在美国国内过不了关。如果文章的标题是批评美国,他们也会要求大幅修改,否则就会在他们国内引起麻烦。我们在澳大利亚也很难找到愿意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澳大利亚专家。这样的氛围之下,西方的媒体对中国更加激进。再例如《外交政策》、《大西洋月刊》等过去代表美国精英思想水平的刊物,现在变得更加激进和耸动。这就是现在智库和媒体面临的海外舆论场现状,而这种现状会压缩中国智库和媒体中立发声的空间。目前舆论场上中国的媒体,包括外交官都有被贴上“战狼”标签的情况。实际的情况是西方的智库和媒体的声音更具“狼”性,他们是“恶狼”。我们从媒体的角度感受到形势迫使中国媒体和智库增加战斗性,因为只有战斗性才能平衡对方的狼性。媒体和智库怎么相互配合?智库有媒体不具备的分析调研能力,媒体的优势则可以帮助智库传播研究成果,作为媒体我们希望能够从智库获得有战斗性的材料。前段时间我们跟人大重阳做过一个中国学者不惧美国新冷战的联合调查,那个调查效果非常好,而且也引起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现在西方也面临着很多相当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对美国政府疫情应对中的渎职有很多分析,我们感觉比较诧异的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也好,批评也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政治压力。但相对来说,一些很小的问题如果搁在中国就会对中国构成非常大的舆论压力,这也是我们感到不解的地方。美国的体制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灾难性后果,这方面系统性的分析、定性及议题设置还是比较少的。近期的另一个例子是发生在阿富汗的杀戮,中国的漫画师的图片让澳大利亚极其狼狈,现在基本上他的所有西方盟友不得不联合起来为其解围。这个事情有标志性意义,我们感到西方的文明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作为媒体如何解构他们的自信,如何让中国的话语权在国际舆论场更加有合法性,这些问题非常需要中国智库和学者的智慧。(本文由人大重阳根据速记稿整理而成)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