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作者: 人大重阳
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厘清中国故事的论述逻辑与未来走向,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讲好中国故事 看好中国未来”研讨会。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磊教授提出,每700年对中国很重要,中国每700年都会出现文脉、商脉齐头并进的盛世。
本文刊于10月11环球网。
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厘清中国故事的论述逻辑与未来走向,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讲好中国故事 看好中国未来”研讨会。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磊教授提出,每700年对中国很重要,中国每700年都会出现文脉、商脉齐头并进的盛世。
赵磊表示,这几年在谈“一带一路”进程中,经常听学者们讲起一个观点,即每700年对中国很重要。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中国人没有修路,但从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我们慢慢形成了一条路。这条路能够走出来,第一是靠商脉——我们有商品;第二是靠文脉——中国人的理念和精气神代表着经济的热度背后有文化的温度。700年之后到了唐朝,也就是公元七世纪,再700年是公元十四世纪的明朝,郑和下西洋。又过了700年就是公元二十一世纪。赵磊认为,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讲700年的,美国1776年才建国。可是中国不但有几个700年,而且每700年都会出现文脉、商脉齐头并进的盛世。
赵磊还表示,每12年对中国人也很重要。1978年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决定,对中国来说很关键,中国从此拥抱世界。1989年,中国遇到了事情,当时苏东剧变,全球大振荡,也恰恰是西方封锁中国的时候,中国崩溃论最甚嚣尘上。那一年,中国做出一个决定,这一年,我们参与全球资源供给,这是中国派出维和人员的元年,我们到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参与联合国监督当地战乱之后的大选。这不仅是参与,也是和世界的融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成为第148个成员国。这一年,中国不仅要开放还要在经济上与国际社会对标。再过了12年,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新型国家关系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提出,所以,每12年对中国也很重要。
中国改革的魅力:日做而不察觉
这些可能是巧合。赵磊认为,其实每一年都很重要,每一年中国都在做改革、开放的事情。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中国的城市这几年发生了很巨大的变化,中国有300多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今年春节,他到了一个县级口岸城市阿拉山口,那里户籍人口只有1.1万。而中欧班列80%都是经过阿拉山口到达欧洲的。2011年刚开始时,班列数还寥寥无几,到了2015年,全年中欧班列就高达600列。2016年数字又增加到了1200列。赵磊表示,对中国来说,每年的变化就是这么具体,对一个1.1万人的城市来说,背后是50个城市的联动,中国的城市联通了欧洲的城市。
中国的发展变革也在推动着世界变革。赵磊提到,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困境就是通过中国的努力解决的。他说,欧亚大陆有很多的国家是内锁国,锁在欧亚大陆的腹地,很少能真的联通全球化、面向海洋。但这十几年中欧班列联通了很多的内锁国。波兰总理说,使中东欧国家谈论欧亚一体化,这个概念以前离他们很远,现在好像感觉很近了。赵磊认为,有一种改革是日做而不察觉,这可能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魅力,我们在微观上在不断进步。赵磊表示,他对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很有信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