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7月24日《环球时报》。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并逐渐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最核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启动并推动了相关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改革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出台各项经济政策,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西方除少数国家的经济呈现稳定的低增长外,大多数国家发展乏力,露出疲态。这令许多人不解:西方不缺资金,不缺市场,也不缺技术,可经济增长为何就毫无生气?综合各方面因素,西方似乎到了进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了。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也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贸易逆差是此次对话的核心议题。坦率地说,美对华贸易逆差的存在并非中国一方的责任。美国需要进行一次“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因为它和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日本、韩国等都存在贸易逆差,只有采取治标又治本的综合措施,才可能有效解决贸易逆差的困局。
上世纪的全球化大大提升和促进了美国市场的繁荣,市场的需求结构产生革命性变化:高消费、高享受、高回报的“三高”破坏了市场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高度依赖人工的过剩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使本国成为净消费、纯享受的天堂。但是当这些无节制的“需求”超越自己支付能力的时候,就引发了金融危机。美国社会从过热的“消费”突然转入过冷的“消费”,再次破坏了经济增长的平衡点。
因此,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必要选择。例如美国庞大的基础建设存在数万亿美元的缺口,这个巨大的“需求侧结构性矛盾”以美国一家之力恐怕难以化解。而中国的企业恰好有资金、有技术,配以美国的劳动力和设备,这样可以加快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何乐不为?同时,美国还可以扩大在服务、文化、通讯等产业的招商引资,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资本进入市场,这将极大改善现有需求侧单调呆板的局面,激活和推动需求市场的繁荣。只有需求旺盛,才可能催生供给的繁荣,整个经济发展才能具有真正的活力。
想当初,中国正是在顺利解决“需求侧结构性矛盾”之后,才迎来改革开放的繁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穷二白”的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欲望。全国各行各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都被各种各样的“需求”激励着,成千上万台机器设备、各种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使得这个穷惯了的国家短期内获得快速发展。试想,如果不是对高速交通系统的需求,中国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高铁强国的。
目前,中国正在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当年“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完善和升级。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正好处在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弩之末向“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转型的时代。中国的“一带一路”恰好为这样的转型提供了便捷和安全的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侧结构性矛盾”,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望显著提升。至于贸易上的逆差和顺差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