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27 作者: 张燕玲
罗思义先生认为:“人类其他人能否获取利益取决于依据经济活力和平崛起的中国,而非先发制人发动战争导致全球陷入风险的美国。这是人类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更深层次原因。”同时,罗思义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成果是非凡智慧的结晶”。向中国人乃至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说明中国经济理论相较西方的优越性,是罗思义先生的新作《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的重要目标。
作者张燕玲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文原标题是《张燕玲:棋在局外》,刊于4月27日金融界网站。
“人类其他人能否获取利益取决于依据经济活力和平崛起的中国,而非先发制人发动战争导致全球陷入风险的美国。这是人类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罗思义(John Ross)
中国拥有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这就注定这个国家不能平庸,不容忽视。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照此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将是必然结果,将会改变全球形势,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由此可见,实现中国梦这样的中国公民的普通愿望,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
但对于极力维持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强大国家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来说,这是不被允许、不可接受的。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民族复兴已到紧要关头,中国军事实力也足够强大,中国不会被任何外部势力谋杀,只会败于“国家自杀”。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罗思义先生认为:“人类其他人能否获取利益取决于依据经济活力和平崛起的中国,而非先发制人发动战争导致全球陷入风险的美国。这是人类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更深层次原因。”同时,罗思义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成果是非凡智慧的结晶”。向中国人乃至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说明中国经济理论相较西方的优越性,是罗思义先生的新作《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的重要目标。
一、先进研究方法的三大支柱
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经济研究方法对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厘清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将会更加辉煌的必然前景,是罗思义先生著述本书的宗旨;立足理论辩驳、比较分折、科学数据三大支柱的紧密结合,是本书不同凡响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辩驳
罗思义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中国经济改革,1992年即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何会成功,而俄罗斯和东欧为何失败》的论文,至今已撰写了200余篇关于中国经济及其与世界经济关系方面的文章,出版语言包括英文、中文、西班牙文和俄文等。
1992—2000年间,罗思义受俄罗斯议会成员和其他人邀请,到俄罗斯工作了8年。当时,他曾试图说服俄罗斯政府采纳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不是西方经济机构主张的带有自杀性质的“休克疗法”。
通过这次经历,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决定世界的发展方向。罗思义从俄罗斯推行的政策预测到了其将要发生的灾难,但这未能阻止灾难的发生。同时,他也预测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将会取得成功,虽然这一直不被西方所看好。这两个事件其实是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和错误性作出了客观的检验和评价。
在本书的写作中,罗思义先生利用一种可测量且客观的方式,阐明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一方面,它确定了需要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予以阐释的事实。另一方面,它驳斥了中国国内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理论,以及外部势力发动的对中国的类似攻击。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当今的世界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之一。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一个事实,也是对经济理论的一种检验。
在中国经济改革时期,西方机构提供的绝大多数的意见是,中国应套用西方的政策,包括全面私有化——该政策被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纳入1989年后的国家经济战略,并导致了1991年的苏联解体。
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末,中国人从自己的政治经历中深刻体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强调渐进式和双轨制的方式,排斥了休克疗法理论,在国际学术界此起彼伏的批评声中连创奇迹,实现了崛起。而采用休克疗法的俄罗斯却遭遇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国在和平时期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崩溃。
中国的成功,可以作为经济理论的试金石。中国在考虑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问题时,对外国理论有选择的利用,因为前提条件不同,其结果必然大相径庭。
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政策和改革问题的分折研究是由邓小平等人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进行的。现实是,中国以外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是习惯于从西方经济学角度阐释中国的经济政策。如果中外学者分别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详尽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转换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困难,因为这两种经济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祖先”,即亚当·斯密的杰作《国富论》。这部著作在与现实关联性最强的诸多方面奠定了这两种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斯密的经济理论,经过包括现代计量经济学在内的实证性分折研究,证明了其正确性,斯密最初认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强大力量得到了确认。斯密的理论是中国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共同基础。那些明确希望将斯密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加以延展,以便将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概念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人士将会对其做出自己的解释,那些乐意采用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人士也会对其做出自己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人们虽然经常援引斯密的著作,其实往往研读不够。深入研究揭示出,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理念在若干领域具有异乎寻常相似性,体现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具有的“斯密基因”。因此,有必要使用西方和国际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远远超越了“斯密式”分析,西方现代计量经济学研究已经极大地接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赖以产生的理论体系。
斯密的理论是经济增长的综合性理论,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马克思的理论是在斯密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一脉相承的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也是如此。因此,尽管两人生活的年代相隔两百年,邓小平的经济分析和斯密的分析如出一辙。
斯密在以中国为例阐述其国内国际劳动分工原则的一致性时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种多样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省份生产活动多种多样……使得这个国家的国内市场是如此庞大,以致于它自身就足以支撑庞大的制造业。中国的国内市场以其地域之广阔,也许比将所有欧洲国家拼接到一起所形成的市场小不了多少。即使如此,更广泛的对外贸易,即将中国以外的全部市场附加到其庞大的国内市场,也将大幅度增加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大幅度提高其制造业的生产能力。”
二百年后,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国情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些资源要是开发出来,就是了不起的力量……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已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就要学会利用这个机会。”这是巧合吗?还是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我们更愿意承认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学理论先哲的致敬。
国际“开放”战略的优势从根本上源自斯密的理论并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也赞同这一观点,同样反对“封闭型”经济,他的早期著作就曾对经济保护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行猛烈抨击。应该说,苏联自1929年发展起来的那种本质上局限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并不符合马克思的理论。中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的经济“开放”代表着对马克思和斯密理论的回归。
(二)比较分析
罗思义先生善于以中美比较为主干、以中俄(或中苏)比较为辅助,深入分析中国伟大经济实践所折射出的辉煌经济理论。
人权问题,是这些逆潮流而动的人的又一个借机害人的重要领域。可笑的是,即使在这个他们最为自鸣得意的领域,在关键数据的对比分析上,他们并不像自己标榜的那么崇高。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总量缩减近40%;男性的预期寿命减少6年,降至1998年的58岁;而2013年的俄罗斯人口仍比1991年时少460万。1991年至2013年间,俄罗斯每年的GDP增幅只有1%;而同期中国的GDP每年增幅高达10.2%。在曾为苏联第二大共和国的乌克兰,情况更糟。乌克兰2013年的GDP比1991年低了23%,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2年间,乌克兰的GDP增长为负数。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坚持正确经济发展道路的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听信西方机构意见的俄罗斯、乌克兰则遭受了经济和国家的双重灾难。
事实比理论更强大。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国家没有一国能像中国一样顺利地度过难关,却仍固执己见,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采取造成苏联解体灾难的理论方法!结果是,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昂首阔步跨过危机,取得了跨越式的的经济发展;反倒是G7经济体采纳了他们视为良方的理论方法,进入了美国财政部秘书长拉里·萨默斯所说的“长期停滞”的态势。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女士称其为“新平庸”。
历史的真相是,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内政策不被中国接受,没有损害到中国。西方国家普遍实施了他们自以为救难的妙着,却吞下了阻碍自身经济发展的苦果,显著加快了中国经济规模赶超美国的步伐:
1、中国的工业产值超越美国。
2、中国的商品贸易超越美国。
3、中国可供投资的资金超越美国。
4、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
中国的成功与西方各国的失败导致2008年后出现了和平时期历史上短期内世界经济力量平衡的最伟大的巨变!
中美相较,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明显:
1、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开放方面远胜美国。
2、中国的投资水平,即占其经济的比重,远高于美国。
3、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还可以利用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改变其投资水平,而美国拒绝国家投资,仅依赖于宏观经济管理——几乎完全是财政和货币政策。
4、为了监管其投资水平,除私营部门外,中国还拥有庞大的国有部门,而美国在意识层面拒绝设立国有部门。
综上,中国的经济结构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西方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言论是由西方“经济幻想”派捏造出来的。
(三)科学数据
罗思义以下列科学数据作为自己论点、论证的论据支撑:
中国的下列人权记录显然是世界上最好的:
1、中国已带领6.3亿人摆脱贫困——超过欧盟和拉美大陆人口总和,几乎是美国人口的两倍。
2、中国社保覆盖人群已达8.2亿人,医保覆盖人群则达10亿人。
3、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达100%。
就中国给人类带来的这些真正的福祉而言,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的成就能与中国相媲美。
1、美国时事评论员威廉·布鲁姆指出,美国自“二战”以来的人权记录也是极不光彩:
2、美国曾向30多个国家的人民投掷过炸弹。
3、美国曾企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尽管这些政府大多是民选的。
4、美国曾企图暗杀50多位外国领导人。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7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了79.9%,而同期美国只有8.2%、德5.0%、日0.7%。在此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1.4%,相比之下,美国1.1%,德国0.7%,日本0.1%。中国的经济增速几乎是美国的10倍、德国的16倍、日本的114倍。因此说,中国经济在这段时期的出色表现显然是压倒性的。
中国30多年来的出色表现,甚至超出了邓小平在经济改革初期做出的雄心勃勃的经济增长预测:
邓小平的第一个预定目标是从1981年到2000年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增长至400%——实际的经济增长达到623%。
第二个目标是从2000年到2050年间,中国的GDP将再增长400%——即从1981年到2050年实现GDP增长至1600%。事实上,中国2014年的经济规模已经较1981年增长超过2200%——邓小平的目标已经提前38年实现了!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天生活支出低于1.25美元的人口从1981年的8.35亿,到2008年减少到1.73亿,2009年进一步减至1.57亿。即是说,在28年中,有6.78亿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降幅达81.2%!而同期,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了5000万。
在分析那些每天生活支出只有2美元的贫困人口时,可以看出中国的数字比较小,其走势十分可观。数据显示,每天生活支出等于或低于2美元的中国人口数量从1981年的9.72亿下降至2008年的3.95亿,并在2009年进一步减少至3.62亿,即到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减少5.77亿和6.1亿。与1981年相比,此类贫困人口数量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降低了59.36%和62.76%,这样的持续降幅是令人惊叹的。同期除中国外世界其它地区,生活在这一贫困水平中的人口总数从1981年的15.48亿增加到2008年的20.57亿,总量增加了5.09亿,增幅为32.88%。
二、直击国际焦点和热点
(一)耸人听闻的“中国威胁论”
西方人有时将中国比作1914年“一战”前的德国,这是缺乏历史知识的编造。德国为什么选择1914年发动侵略战争?因为德国的执政者感到他们实力顶峰已过去,军力已明显开始变弱,财政也开始吃紧,军事地位不断弱化,再不动手就要被敌方的美国和俄国超越更多,只能孤注一掷。
中国当前的形势恰与1914年的德国相反。与强大的经济对手美国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弱,并且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的军事地位不如美国,但军事实力在日益增强,正是综合实力蓬勃向上迅速提高的大好时机。中国领导人岂能不知道,时间在中国一边。其最有利、最合理的政策是坚持和平发展,反对侵略战争。况且,近十几年来甚啸尘上的“先发制人战争”,也并不是某国首脑现在的独创,恰恰是德国在1914年提出的侵略战争模式,甚至以谣言惑众的伎俩编造出兵理由,将大批热血青年骗上不归路,也是与当年德国法西斯的作法如出一辙。到底“谁在再扮演德国的好战角色”,岂非昭然若揭了!
近年来,美国的某些出版物出现令人毛骨悚然的标题,诸如《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在什么地方打响,怎样赢得胜利》(纳瓦罗,2007年),《争夺霸权:中美东亚控制权之争》(弗莱德伯格,2011年)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秉持对抗观,制造“中国威胁论”,以及一些高官毫不掩饰的反华言论和主张,已经在外交政策制定部门影响大增。
美国政界人士还到处宣称“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美国人是地球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类的论调(伊格莱西亚斯,2011年),其内在含义,总能让世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已经尘封70多年的“德国”、“雅利安民族”、“军国主义”这类词汇。
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也极力迎合美国外交部门,为奥巴马的对外政策鼓噪,卖力地炮制“中国威胁论”。其实,蓄意强化美国的所谓“领导地位”的霸权思维,才是全球局势紧张的根源之一。
正是在对抗中国的思想主导下制定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使得南海成了动荡不安的是非之地。美国航母编队陆续重返亚洲,不断到南海巡航,矛头所向,世人皆知。中国的政策一如既往,领土主权,坚决捍卫!威胁挑衅,绝不相让!只是个别国家以为搭上美国炮舰就可捞点油水,不料汤姆大叔并不给力,弄得自家如跳梁小丑一般灰头土脸的。
南海风波谁是台前和幕后的推手?谁已迫不急待?中美能否擦枪走火?提线木偶或为虎作伥者还能否搞试探性摩擦?解决南海问题大国外交智慧如何碰撞?南海和中美两国怎样重新走上和平、合作的人间正道?这些重大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需要中美两国及域内相关国家共同努力,还需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二)为什么要警惕第五纵队
由于美国的投资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提高,因此,迫使其竞争对手降低投资程度就成为美国阻滞他国经济增长和保持自身主导地位的必要手段。当年西德和日本在美国的强迫性措施下,被迫大幅下调固定资产投资,导致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后来,这样的故事在“亚洲四小龙”经济体重演。美国发现,相同的招数在中国行不通。这就需要寻找代理人和代言人,培养第五纵队,从内部瓦解中国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
罗思义自知,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内政问题上不便评说。他仅是比较详尽地分析了在苏联解体过程中,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党、政、军、学、商各界头面人物的叛逆行为的严重危害,并再三强调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急于在中国寻找“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良苦用心,天人共鉴吧!
三、本书的突破与缺憾
本书实现的一大突破——通过罗思义对美国政治动态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们就能明白,正是由于中美两国在这些超越经济范畴大棋局外的影响因素博弈中,决定了中国走出自己的道路,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不但要有正确的经济理论、经济方针和经济政策,还要有引领和保障经济发展的政治领导。
罗思义先生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是进入决战阶段的一局大棋。要想取得决胜的结果,就必须经济应对得当,政治应对也必须正确无误才行!看似一盘纯粹的经济大棋,要想决战决胜,必须充分注意和巧妙运用棋局外的各种非经济手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棋在局外”!
本书的缺憾: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长期推行计划生育,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收缩,不再享受“人口红利”,中国的经济将会因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突然停顿而急剧滞缓,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未富先老”论。针对主要来自西方学界的这些错误论调,罗思义先生通过劳动者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济增长核算、中国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等因素的分折,论证认为中国将“未富先老”的论调是一种由于缺乏数据支持的胡乱宣传而造成的典型认识误区。结论是,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小,中国的生产率,特别是经济开放性和固定资产投资,才是真正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和渐趋繁荣的根本性因素。只要在这些领域的政策不出现失误,中国必将“未老先富”。
在这个问题上罗思义先生的分析己足够充分、有力。然而,在本书成书几乎同时,中国局部地区出现的“用工荒”、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一带一路”等重要问题已来不及深入探讨,只好留给我们更高的期待了。
结语
罗思义先生在序言中坦诚,全面分析中国经济,需要参与到中国政策制定的日常工作之中,而这对于非中国公民来说是不可能的。他十分辩证地认识到,研究中国经济的外国经济学家,只能在两个主要领域做出贡献——这两个领域都得益于他不是中国人的事实:
其一,他认为,非中国人的固有劣势,以及难以深入追踪许多经济细节的缺陷,反过来赋予了外国经济学家一定的优势,如同飞越珠穆朗玛峰的人只能看到山峰的总体形状,而无法顾及地形特征一样,外国经济学家只能关注最重要的特征,迫使他们集中精力研究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问题。西方人普遍是通过自身对中国的分析认识中国,而罗思义先生更侧重吸收中国人对中国的分析,直接探究邓小平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思想脉络。显然,这样的研究比一般西方学者对邓小平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解要深刻的多。
正是从这样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入手,罗思义在30多年前就已经明白中国经济理论具有的优越性。这就是当时虽然与中国并无直接接触,他已准确地预测中国会取得世界最伟大的经济成就,并预测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会造成和平时期最大的经济灾难的原因。
其二,罗思义自信,一个拥有丰富的国际经济经验的外国经济学家同样可以为中国的经济研究做出献。要想对中国新命运进行解析,就得对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这就为从国际层面比较中国经济,以及如何利用最现代的国际计量经济学方法,都提供了坚实的统计基础。因此,这样的国际比较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成就,实现中国梦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形势。
罗思义通过本书向大家推荐他用以研究中国经济30年的国际最先进的经济研究方法,并未奢望本书会带来重大影响。他认为,中国的成就像撒哈拉沙漠,此书仅是一粒沙子,“沧海一粟”之谓吧。他所努力的是——如果你只能扔一粒沙子,你得确保这粒沙子是扔在正确的位置!他所期盼的是——如果本书扔的沙子和中国前进的方向一致,那么就没有什么能比这带给他更大的满足感了。同时,他希望中国读者们扔的沙子也能够和中国前进的方向一致。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罗思义先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理论研究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入的、中肯的。他的论述对于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和政策自信助益良多。这盘“大棋”,是罗思义先生的匠心之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又一瑰宝,对于我们扩展经济理论视野、指导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启迪、示范和创新的意义。(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