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切忌“不拘小节”
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有的国际市场和公司正在千方百计的寻找中国企业的失误,和天生的毛病,包括中国体制的特色也会成为外国市场监管机构的借口和目标加以制裁或拦截。中国的混合股份制改造一定要依法依规,特别是结合有关的国际法规,制定有关合并运作,避免未来某一天中国的特色成为西方制裁的新的“靶子”。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12月23日新华网思客栏目。
最近有一个新闻十分引人关注:海航在美国的并购遭遇新的挫折,对方把海航告上了法庭,索赔金额高达7500万美元。
美国公司起诉海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海航公司在提供相关的公司股权构成内容与海航在国内市场上的介绍有所区别,所以构成“信息造假”的“罪名”,承担交易失败的责任并支付交易失败的损失。
我们且不探讨此案的真相和结果会如何,但是它给我们的警示和教训确值得所有计划在海外投资发展的中资企业引起高度重视。
不注意“小节”,后果很严重
长期以来有的中资企业在涉及自身的发展“简历”时,常常忽视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贯性。有时为了获得对方好感或更容易获得融资,习惯在公司“简历”上做小动作,如美化一番、报喜不报忧等。有的干脆请人特意“包装”以后才出现在市场,例如股权结构、总公司与分公司的财务关系不清等,都会被“美容”“去污”处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过去的上市过程中比较常见。有的公司老总对此类行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行为是“小节”,大不了重新做个“简历”罢了。其实这种“小节”错误和行为,对公司的伤害是致命的。
我们要特别警惕的是,有些外国公司早就瞄准了部分中国公司的这种毛病,事先“装糊涂”,事后“装受害”,所以采取 “ 碰瓷 ” 的方法 ,诱使中国企业上钩,继而以资料背景或“简历”有假为由起诉中国企业,赚取高额赔偿金。这也成为个别企业的“碰瓷经济”收益。中国企业已经有不少人有过惨痛教训。
有些中国企业拥有国内国外“两面人”的文档资料,有的不断的在改组、重组、不断地“离婚结婚”,最后哪个是真实的连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了。这是十分愚蠢而危险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商业法律,也违反了社会风气法则,于己于企均无一利。中国经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开始重视企业“简历”的真实和准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才能最有效,最可靠,最持久的保护自己和企业的根本利益。
中国企业不要以为财大真的可以气粗,而忽略“小节”的培养。千万不要认为,我出价高,对方就不会注意到你的“小节”。大坝毁于蚁穴,是商界一条永恒的定律。外国企业有的事先早在中国市场做了足够的调查,有的也把风险控制做到了极致,提出多种处置方案,包括海航集团所遇到官司。这种危险不仅仅是对民营企业,对国字头的中国企业更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所有想去外国市场发展的个人与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身世”和“出身”的干干净净,真真实实,不可以有半点虚假和瑕疵,这是海外投资成功的第一步。
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或许能够说明问题。一个企业家多年前在国外银行存了一笔钱,如今却无法提取。重要原因是银行在提款时需要填报有关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必须和他在存款时填的信息完全一致才能被认可。可是这位企业家因为时间太久,对当年填写的信息也模糊不清。外国银行当然拒绝支付本属于他的存款。无论他如何解释,如何恳求,就是无法获得自己的这笔钱。后来还是通过公证机构的帮助,作证,好不容易才帮助他取回了存款。但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件事给了这位老板及其深刻的教训,从此在国内国外的任何交易中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他完美的“小节”成就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跨国集团。
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有的国际市场和公司正在千方百计的寻找中国企业的失误,和天生的毛病,包括中国体制的特色也会成为外国市场监管机构的借口和目标加以制裁或拦截。中国的混合股份制改造一定要依法依规,特别是结合有关的国际法规,制定有关合并运作,避免未来某一天中国的特色成为西方制裁的新的“靶子”。
中国的民间一句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兴奋地对外投资时,必须防备出现那些“不可预测”,“不可防范”的“小节”造成的重大损失。在许多中国商界精英中,待人接物,请客送礼,投人所好,官为己用,法为己立,爱说大话,虚话假话,这些所谓“小节” 都会成为该企业道德链中的重要环节,甚至成为随时被引发的“定时病毒”,祸害全身,对企业未来的稳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企业要认真做好自身的清洁工作,养精蓄锐,仔细应对国际市场复杂而多变的挑战。(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