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1 作者: 何亚非
“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五大核心要素,倡导全新国际合作、文明融合模式,有助于克服全球化的负面因素,化解“逆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义负能量,推动全球化在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及时调整方向,更多体现“包容、普惠、共享”精神,以扩大支持全球化的民意基础。
作者何亚非系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刊于5月11日《人民政协报》。
中国深入参与并开始引领全球治理,以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了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思路和模式,其“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五大核心要素,倡导全新国际合作、文明融合模式,有助于克服全球化的负面因素,化解“逆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义负能量,推动全球化在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及时调整方向,更多体现“包容、普惠、共享”精神,以扩大支持全球化的民意基础。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将着力推动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对外开放,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放,构建全球化新时代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相互依存、文明深度融合、安全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纵观世界版图,各国在政治、安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不断扩大,相互影响加强,利益休戚与共,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发展,或者在各种危机来临时独善其身、置身其外。
当然,这并不代表已经天下太平、天下大同,全球化也不是解决所有矛盾的灵丹妙药,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错配乃至相悖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迅猛发展,世界既是“平的”,更是“立体交叉”的。为了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创造和谐美好新世界,需要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全面合作。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全球治理确实严重滞后于全球化的发展。
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化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希望带来的结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国际环境,两者相辅相成。“一带一路”的开放和包容性将从亚欧地区海陆两道相互贯通可见一斑。亚欧建立海陆互联互通,尤其是欧亚大陆板块的联通,将给全球化新时代提供十分强劲的动力。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新的世界观,是中国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深入思考。
一是体现了中国新大国观。中国处在从全球性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从未像现在那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年来,西方学者关于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预测不绝于耳。中国这些年深入参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实践,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所代表的大国观,充分表明中国不可能、也不会走历史上传统大国崛起的老路,去搞侵略、殖民和掠夺。中国的强盛之路必定是中国在全球化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合作共赢的结果。
二是体现了中国新发展观。全球化新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紧密,安全彼此倚重,文明相互融合,正从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迈进,其间会有曲折、反复,但大方向不会改变。“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发展了希望带动合作伙伴们一起发展,扩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特别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等路径实现工业化,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实现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体现中国新国际合作观。“一带一路”倡导以平等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的国际合作新模式。这为各国在相互尊重发展战略和文明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全面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一带一路”是开放性的,现有经济走廊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离工业化有差距。因此,与这些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相互开放,凸现中国加强南南合作的决心。
四是体现中国新国际秩序观。国际秩序指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制度性安排和规范,包括全球治理体系,涉及国际规则的制定。现有国际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国际制度基础。
中国提倡新国际秩序观,是希望维护秩序,改革完善,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决策权和话语权,使其更加公正、公平、合理、平衡。(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