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房宁 王文:《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房宁 王文:《2012美国大选观摩日记》

发布时间:2013-11-05 作者:  

房宁先生是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55岁,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美国访学;王文先生是记者,环球时报负责评论的编委,32岁,曾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念过书。两人形成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阅历也不尽相同,支持各自思想的材料自然有区别。两人同时在2012年11月大选期间去美国,各自有不同的观摩、采访路线,接触了完全不同的人和事务,写了不同的笔记,回到北京后,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之下,两人相约把各自的笔记合在一起出一本书,展现他们共同看到的美国。

 

 

 

  序言

 

  中国两代学人的美国观

 

  美国和美国大选都是西方的顶级标志。美国是西方成就的集大成者,美国大选则是西方民主选举的标榜。去美国转一转,既能看到西方文明最具有代表的镜像,体会从欧洲跨越大西洋形成现代西方的轨迹,也能感受、领悟当下世界超级力量的规模。


  我只在10年前去过一次美国,美国国务院派了一名翻译带着我在全美各地转了三个星期,第一感觉就是美国什么都大,飞机场很大,高速公路宽,租车公司的停车场地可以对应“一眼望不到头”的比喻。当然美国的制度更有意思,到处都是NGO(非政府组织)或各类非盈利组织,它们很多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政府得到资助,承担中国基层政府的部分职能,或者很像中国的“事业单位”。


  美国与中国是不同的世界,在中国极度贫困的时候,美国的一切都代表了“天堂”的标准。然而中国快速发展,逐渐有了一些自信和审视西方的能力。过去中国对美国一味批判,但那种批判是对自己脆弱国家的保护,那里面没什么思考的含量,就是要把美国骂得远点,防止它影响了我们自己。如今中国不那么容易被颠覆了,因此可以从容、客观地看那个国家。


  在大选的时候观察美国,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了解西方、也是世界第一强国的途径。美国的驻华使馆往往很愿意在四年一度的这个时间组织中国学者、媒体人以及各路精英前往美国观摩,这些中国人的眼睛和大脑,大概代表中国文化对美国文明的理解、消化能力,而这样的理解和消化显然越来越复杂,非简单的膜拜,也非简单的质疑。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我的朋友,一“老”一“少”。房宁先生是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55岁,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美国访学;王文先生是记者,环球时报负责评论的编委,32岁,曾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念过书。两人形成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阅历也不尽相同,支持各自思想的材料自然有区别。两人同时在2012年11月大选期间去美国,各自有不同的观摩、采访路线,接触了完全不同的人和事务,写了不同的笔记,回到北京后,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之下,两人相约把各自的笔记合在一起出一本书,展现他们共同看到的美国。


  这类手记的书,通常或者是一双眼睛的“独裁式记录”,或者是多双眼睛的“混乱型记录”,房宁和王文的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是两双眼睛的对照。两人年龄和文化身份在彼此映照下都很鲜明,又都是很有专业能力的记录者,本来就潜含了多元、递进,但由于两人都是中国学人,两人记录的某些共同点也不令人惊讶。


  今天中国实力与美国距离最近的时候,这种差距的缩小受到全球的关注,它的最终意义被认为是爆炸性的。中国需要很认真地研究美国,不再是仅仅找出它的先进和问题,为我们学习它或避免重蹈它的一些覆辙提供依据。我们还需深入美国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骄傲以及沮丧产生的缘由,做到能大致体会他们未来与我们做战略竞争时的心路历程。我们得知道支配他们情绪的稳定力量,甚至能够判断促成他们一时冲动的偶然性机缘。


  房宁和王文都很勤奋,用心记下了美国大选期间的丰富一手资料。中国全面了解美国,在特殊关头判断美国需要这样的一手材料积累。由于两人观察力和描述力的细腻,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采风。绘制美国的任务浩大、艰难但也令人兴奋,这本书是几笔相当传神的线条。(《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