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通知】突围!2021年经济解读及中美经贸研究发布会议程(附大咖名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通知】突围!2021年经济解读及中美经贸研究发布会议程(附大咖名单)

发布时间:2022-01-17 作者: 人大重阳 

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引起全球关注。在多层次的压力下,8.1%经济总量着实不易,但增长突围也是当务之急。1月18-19日,由人大重阳主办的“2021年宏观形势论坛”(后附议程)召开,将发布《合作突围:美、中及全球经济解“困”之道》智库报告,并邀请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经济金融权威专家蔡昉、朱光耀、江小涓、吴晓求等及多位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解读当下形势。今天,人大重阳君还推荐我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副院长贾晋京、院委刘英、研究员蔡彤娟对2021年经济的解读如下:


2021增速趋合理

2022稳步再上行

廖群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GDP 2021年四季度增长4.0%,从而2021年全年增长8.1%,略高于市场预期,与我们去年10月份以来的预测相同。


四季度复苏力度回升


就四季度而言,当年来看,4.0%的增速比3季度进一步放缓0.9个百分点,但2020和2021年两年平均来看,增速为5.2%,明显高于3季度的4.9%。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波动和增长基数的影响,2020和2021两年的平均增速更能说明经济从新冠疫情复苏的真实力度,因而数据表明四季度我国经济复苏的力度明显回升。


从需求端的三驾马车来看,两年平均, 四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下同)和出口(货物,下同)分别增长3.2%、3.9%和  19.0%,比3季度加快0.3、持平和加快9.7个百分点;从供给端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来看,两年平均,增加值增长 5.6%,比3季度加快 0.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复苏力度的回升是全局性的。


很多人都记得,3 季度数据公布后,市场对经济复苏的前景转为担忧。上半年经济超预期增长12.7%,但3季度各项经济指标的复苏力度大幅减小。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在部分地区出现反弹,拖慢了本来就相对落后的消费的复苏;二是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的效应显现,减弱了投资的复苏势头;三是政府又从规范行业发展的角度对部分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及教育培训公司进行了整顿,并在全国多个地区实施了限电,对生产和市场造成了影响。


四季度经济复苏力度的回升,则是上述因素边际影响的从负转正。疫情方面,虽入冬后又有所恶化,但相比于3季度,整个四季度还是更为可控,市场恐慌情绪也有所减弱。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意识到政策收紧对3季度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开始松动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了全面降准,进一步扩大了减免税范围,同时释放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由紧而松的调整信号,提升了市场的投资气氛。至于行业整顿措施,已经全面松动,互联网和教育培训公司的整顿范围已经限定,房地产市场整顿保持长期健康发展而非打压遏制的方向也更加明确,限电措施更已基本结束,同时市场上对这些措施的反应也更为理性。


全年GDP增长接近于潜在增速


2021年全年来看,GDP当年增长8.1%,比2020年高5.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1%,  比2020年高2.8个百分点。当前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在5.5%左右,因而按两年平均衡量,2021年的GDP增速可以说接近于经济潜在增速。但还有距离,严格来说还未实现潜在增速,原因就是疫情仍在继续与反复,进而防疫措施迟迟不撤甚至不时地加强,持续地影响经济运行。


在需求端,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2021年当年分别增长12.5%、4.9% 和  21.2%, 比2020年加快  16.4 、2.2 和 17.2 个百分点;2020和2021年两年平均分别增长 3.9 %、3.9 % 和  12.7%,比2020年加快 7.8、1.2 和8.7 个百分点;在供给端,工业增加值2021年当年与2020和2021年两年平均分别 增长 9.6% 和6.1%,比2020年加快  7.2 个和  3.7 个百分点,可见2021年的经济复苏是强劲且全面的。


2022年进一步向潜在增速靠拢

那2022年的增长前景如何?


首先还是取决于疫情如何发展。去年年初市场普遍预期疫情将在去年底前结束,现在看来是过于乐观了。鉴于此,对于今年疫情的发展,虽可说将进一步受控,但难断言能否在年内结束,以及以何种方式结束。疫情依然是今年我国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性。


既然如此,今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也不明朗。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1%,比2021年放慢1.4个百分点,但比2020和2021年两年平均高 2.2 个百分点,保持复苏的势头。可这只是目前的预测,实际情况将如何不确定性很高。


第二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走势了。对此,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的调整信号。2021年10月份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删去了多年来“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货币总闸口”的提法,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罕见地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和“政策要提前发力”,尤其是删去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提法。


这些信号意味着:1)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将重新定位于促增长或稳增长;前些年将经济增长与经济质量对立起来从而淡化甚至贬损经济增长的社会观念将得到纠正;2)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将从前些年的从紧转向从松,或从偏紧转向偏松;值得一提的是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解读经济会议精神时特地说道“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3)关于宏观杠杆率的新政策意向是,不必再降,有需要可续升。


如此的政策基调调整,我们认为是非常正确与及时的,也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就3)而言,我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于去年9月发布报告指出宏观杠杆率高估了我国企业部门与总体的债务水平,从而隐含地建议不应将此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制约。


在如此的政策基调调整下,财政货币政策可望逐步宽松。财政政策方面,预计2022年 的财政赤字将略微突破3%,收入领域,减税降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重点仍在帮助中小微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增强市场活力;支出领域,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实质性地加码,支撑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提升经济增速。的确,在当前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向中高速转轨而增长势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减弱的形势下,财政政策有必要更加积极,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是发力的时候了。


货币政策方面,既然宏观杆杆率不必再降,鉴于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仍大大高于其他国家,2021年降准两次或以上是大概率事件,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将更加频繁、灵活与进取。至于减息,会受到美国加息周期开始的制约,但我国与美国仍有一定程度的利差,有需要时适度减息也是有空间的。


同时,行业整顿政策将进一步受到节制,对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


从三驾马车来看,2022年,消费复苏的步伐将加快,但鉴于疫情的持续不定仍将落后, 难以回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的复苏可望进一步加速,基建投资加码,房地产投资趋于稳定,制造业投资继续回升; 出口的增速,则将随全球经济和贸易扩张放缓而从去年的高位回落,但鉴于供应链优势将使我国继续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仍有望在10%以上。


基于以上分析,2022年,在疫情没有大的恶化和政策宽松到位的情况下,预计我国GDP的增速将在5.3% 和5.5% 之间,进一步向潜在增长速度靠拢。


中国经济“轻者升,重者落”

潜力尚待喷发

贾晋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2021全年中国经济增长8.1%,表现稳健。但四季度增速较低为4.0%,意味着什么?


经济统计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永远是“附表”。


我们可以从附表“2021年12月份及全年主要统计数据”中看到哪些行业贡献了增长动力、哪些行业造成了增速下降。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轻者升,重者落”的趋势较为明显。即轻资产行业增速普遍较快,重资产行业增速总体趋降。


例如,2021年12月,水泥产量同比增速-11.1%,焦炭产量同比增速-10.7%,粗钢产量同比增速-6.8%,这几项在2021年12月增速下降的行业中非常明显。而与此同时,2021年12月,轿车产量同比增速7.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速12.0%,日用品类销售增加值同比增速18.8%。


偏向原材料端的行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原材料行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而偏向消费端的行业——尤其是新型消费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轻者升,重者落”的趋势其实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也符合碳减排与数字化的政策方向。


而尤须注意的是,“轻者升,重者落”的趋势背后,其实存在“消费主力军换代”因素。


如果我们假定市场活动以消费为最终环节,那么经济增长最终有赖于新增消费量。


而新增消费量主要由“新消费主力军”贡献,原先的“消费主力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转为存量消费贡献者,例如从“新潮追逐者”转为“养生保健品消费者”。


我们“武断地”假定从第一次领薪到35岁区间人群为“新消费主力军”的话,那么2021年的“新消费主力军”全部由“85后”构成,此前出生的人群已转为存量消费贡献者。


对于“新消费主力军”来说,以网上平台为工作和消费主要工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应地,经济运行方式也会向“网上平台为主”转移。


例如,现在的工作方式中,哪怕是科研这样个人脑力活动比较重要的行业,也主要是在网上平台完成的:


一连串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结果都是自然规律决定的,谁去做试验结果都一样,那为什么不在线上平台上由计算机自动去做呢?人的精力还可以省下来做试验本身的设计。


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其实都在体现这个趋势。于是,整个经济的运行,就会越来越向轻资产化、大数据化。


而这,就是中国经济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


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速,是由“升”与“落”两部分速度合成。“升”的部分代表着未来潜力,犹如火山正在蓄积能量,有待喷发。


2021年经济前高后低

V型反转可持续?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全年经济前高后低,四季度V型反转?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新鲜出炉,季度同比增速为18.3%、7.9%、4.9%、4.0%,从第四季度增速看似乎让人担忧,向前追溯至2020年的季度增速-6.8%、3.2%、4.9%、6.5%,不难发现2021年季度增速变化相当程度受上年基数影响。由此,对四季度“下滑”的增速也就不用过虑,且从环比来看,第四季度环比增速为1.6%,也是全年环比增速最高的季度。


对此,甚至可以谨慎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反弹”或“V型反转”。四季度经济的反转,不仅有稳健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支撑,也有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鼎力配合的效果。


图1:2020-2021年季度经济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季度V型反转持续性?2022年经济走势如何?


一看2021年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是否稳固?从规模看,2021年我国经济盘子更大、创新更多,实现了量质齐升,外贸超过39万亿,同比大增21.4%,一年就跨越了5万和6万亿美元两个台阶。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9%,消费超过44万亿,增长12.5%。从质量看,“十四五”首年投资加快马力,投资54.5万亿。制造业投资增长13.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电子商务投资增长60.3%。从产出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经济增长基础稳固,创新力度更大。


图2:2015-2021年三大需求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看2022年的支持力度大不大?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政策来看,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齐用力,宏微观政策相互配合鼎力支持,结构政策加力提效,社会政策更加完备,各大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争相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更首次登场,不仅为新老基建带来机遇,而且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长指明了方向,为经济增长上足了发条。


三看三驾马车劲头力度足不足?在我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吸引外资国和对外投资国之后,以及十四五规划落地生效之时,今年我国投资还会继续发力。伴随着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的落地生效,而RCEP15国的人口、GDP和贸易额均占世界约30%,中国对14国的贸易和投资潜力更因RCEP落地关税非关税壁垒的下降而会在上年度6万亿美元的规模上更加稳健和快速的抬升,RCEP里不仅有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而且首次在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之间形成自贸关系,也首次在全球第三和第十大经济体日本和韩国之间形成自贸关系,而日韩中又在很多产业中是上中下游的关系。由此RCEP将给中国带来巨大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潜能。


伴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消费升级、个性化消费,在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下,消费将将在疫情控制下持续拉升,对经济起到稳定器作用。由此,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有三驾马车的强劲拉动,今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回升,实现稳健增长。


顶住压力,超越预期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2021年中国经济有哪些亮点?从开放领域看,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1.4%,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实现贸易顺差4.4万亿元。这也是我国自2013年以来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1493.6亿元,实现两位数(14.9%)同比增长(折合美元约1780亿,同比增长19.5%)。这是自2014年我国首超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外资流入国以来,再次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自202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跃居全球第一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复苏步伐依然坚韧。2021年1-11月,中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8384.4亿元,同比增长1.8%(折合1297.9亿美元,同比增长9.2%)。2021年对外直接投资高于实际使用外资,表明我国已经从过去偏重“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双向投资同步发展,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2021年经济总量(折合美元约17.7万亿)有望达到美国经济总量(22.9万亿美元)的77%左右,这是继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美国经济总量70%以后再创新高,也就是美国经济总量比中国多了一个日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本2021年GDP为5.1万亿美元)。中日不同的是,日本GDP历史上到达美国GDP70%之后就开始下降,而中国还在不断攀升。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5万亿美元增量仅用了4年,中国GDP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议程(嘉宾以实际到场为准)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