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人大前校长李文海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通知公告  /  

人大前校长李文海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发布时间:2013-06-17 作者:  


  2013年6月13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李文海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6月7日1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文海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李文海同志治丧委员会,对李文海同志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校长刘云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尉健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吴官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等领导同志对李文海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

 

  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令狐安,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胜轩、李捷、武寅,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王恩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董奇,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校长李晓红、原校长陶德麟,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周绪红,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吉林大学原校长刘中树,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清史编委会副主任马大正、朱诚如、成崇德等对李文海同志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

 

  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第十巡视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教育部等通过各种方式对李文海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向亲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有关国家机关、国内高校、历史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李文海同志的学生和个人纷纷致电李文海同志亲属表示沉痛哀悼并敬献了花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树文,中宣部理论局巡视员、副局长张磊,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魏士强,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张建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高祥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新清,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孙红培等参加李文海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并敬献了花圈。

 
  李文海同志病重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等校领导前往看望。李文海同志逝世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等前往李文海同志家中看望慰问家属,并对李文海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中国人民大学领导靳诺、陈雨露、牛维麟、冯惠玲、马俊杰、王利明、杨慧林、查显友、伊志宏、刘向兵,中国人民大学老领导袁宝华、黄达、马绍孟、纪宝成、程天权、郑杭生、李昭公、杜厚文、沈云锁、袁卫、林岗、陈一兵、周建明,中国人民大学戴逸、陈先达、吴易风、胡乃武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部机关和各学院负责人参加李文海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并敬献花圈。中国人民大学张腾霄、李震中、罗国杰、杨德福、周新城、许征帆、郝彦桐、徐志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等向李文海同志敬献花圈。

 
  参加李文海同志遗体送别仪式的还有毕业学生代表,李文海同志生前好友和亲属以及各界人士。

 
  上午10时,李文海同志的亲友、同事、学生和各界人士冒着酷暑,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门前排起了长队。大家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默默追忆李文海同志的辉煌一生和崇高品格。


 



  10时30分,李文海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开始。人们佩戴白花,缓缓步入东礼堂,送别李文海同志最后一程。送别室内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寄托了人们对李文海同志的无尽哀思。在低缓的哀乐声中,人们缓缓走到李文海同志遗体前三鞠躬,与李文海同志做最后的告别,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请他们节哀。

 
  李文海同志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线工作几十年,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主要领导,对中国人民大学和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期间,他努力探索和总结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克服办学中的各种困难,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主持通过了人民大学“211工程”的预审和立项,为人民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大力呼吁必须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给予高度重视。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重视基础文科的建设》、《文科高教如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李文海同志坚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全国历史学规划发展事业,终生不辍,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历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作为历史学家,他治学严谨,思想敏锐,学识广博,成就卓著。他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毫不含糊、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李文海同志是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探索者。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他对太平天国社会风习的细致考察和潜心研究,对义和团时期社会心理的深刻揭示和独特分析,对戊戌维新时期政治改革与社会变动的专题论述和历史评价等,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

 
  李文海同志是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开拓者。他先后主持编写了《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中国荒政书集成》等多部重要论著和资料集,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整个中国灾荒史和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和深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他牵头的中国近代灾荒研究课题组及其培养的一大批灾荒史研究人才,已经成为近代灾荒史研究中的骨干力量。

 
  李文海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多次撰文强调加强清史研究的重要性。他主编的《清史编年》、参与主编的《清通鉴》等清代通史类巨著,为后来的清史纂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他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纂修大清史》的重要提案,引起了广泛反响。清史工程正式启动后,他成为第一批主体类项目的主持人之一,并担任《清史研究丛刊》的负责人和编审组组长,为清史纂修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

 
  李文海同志在科研教学过程中,不仅极为重视学术研究本身,还特别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注重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的有机结合。他以古镜今,从传统政治文明中发掘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珍贵历史遗产,出版了《清代官德丛谈》等著作及学术论文。他还撰写和主编了《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等大量著作。他曾获得中国国家图书奖2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次。

 
  李文海同志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十四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史学科组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被北京市授予“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先进党委书记、校长”称号。

 
  李文海同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和他所热爱的历史学。他襟怀坦白,廉洁奉公,严以律己,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他博学睿智,谦虚儒雅,宽厚待人,深受史学同行的尊敬和教职工的爱戴。

 
  李文海同志的逝世,是中国历史学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李文海同志安息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