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次西方国家7个国家领导人和非西方国家的12个国家的领导人,第一次开始平起平坐地商量全世界的治理方案,以及未来的机制改革。这是破天荒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对全世界的贡献第一次超过了西方七国对于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比例。
峰会闭幕后,习近平会见了中外记者。他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并感谢各国媒体对中国举办杭州峰会的支持。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落幕,习近平在会后也出席了记者会并讲话。他指出,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各方对此感到满意。
中国的房地产目前正处于大分化的时期。可以看到,无论是一线、二线与三线城市之间,还是各线城市内部,房价涨幅的差异都很大。因此,目前面临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其实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由于供给有限,目前一线城市的库存其实很少,这也是房价之所以能够暴涨的重要原因。
2016年,杭州能够非常荣幸的举办这场G20峰会,一方面体现了来自中央的战略意图,向全世界推出又一张新型中国城市名片,另一方面,我认为杭州有这样的资格和底蕴来承办G20峰会,因为本届G20峰会的主题围绕4个‘I’,即创新、活力、联动、包容。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对杭州的城市定位非常清晰:杭州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科教事业,建设高科技产业基地,以及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整体上我认为获得了全世界的绝大多数政府、智库、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舆论的支持,认为中国的主张、主题,应该是切合了目前世界经济所需要的一个解决方案。在一年前,中国就向全世界公布了今年我们一个重大的主张,也正是我们今年G20的主题,那就是构建活力、创新、联动和包容的世界经济。
如何减少和避免钢铁贸易摩擦?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钢铁出口多少的“度”有两种方式可以达成。一种是对方的保护主义,在中国的出口量超过临界时就会起作用,反映在贸易摩擦上;另一种是双方进行谈判,这个在学术上有争议的策略叫“自愿出口限制”。
9月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发挥智库资政启民作用,组织专家资源献智献策,服务G20峰会。此前,7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二十国集团智库(T20)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三家主办单位之一,具体负责组织此次会议,并成为唯一一家为2016年G20峰会做出直接智库贡献的中国高校。
两天的时间,很短,又很长。G20杭州峰会已经闭幕,其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灵秀的西湖水激发出世界经济增长的灵感,为全球经济合作和完善世界经济治理提供全新的机遇。世界经济将从这里再出发,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在峰会“杭州共识”的指引下,作为峰会的主办地,站上新起点的浙江同样迎来发展新机遇。
从资金流入情况来看,港股的增量买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欧洲、美国的资金,这些资金对海外市场流动性较为敏感,在英国脱欧负面影响消退、美联储加息预期延后情况下加大对新兴市场的配置;另一个是港股通资金,港股通买入规模已经连续四个交易日在40亿左右,类似于2015年4月份的情况。
第十一届G20领导人峰会今天闭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出席记者会,介绍峰会取得的成果。主席国领导人亲自出席并解读成果发布会,是G20峰会历史上的首次,说明了此次峰会成果的重要性。此次峰会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像金秋的硕果,让人亟待品尝。求树之长者,必知其根本,必须知道其脉络,才能认识到此次峰会成果的突破性和意义。
这是中国第一次去主导全球层面上的顶层设计,老百姓不懂其实也很正常。全球顶层设计层面上设计的东西,当然也会对老百姓有很大影响。只是可能某种程度上、某些层面上来说不那么直接,但它就像一个蝴蝶效应一样。20国领导人共同声明层面上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有可能都会成为一个蝴蝶,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到我们每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届的G20峰会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继续推进整个全球经济的包容增长,并且能够创新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无论是浙江还是浙江的省会杭州,都具有非常好的历史记录。无论浙江是过去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还是浙江所具有的环保的特点和绿色的特征,包括浙江经济发展它具有的包容性,我认为都跟这届G20峰会的主题和要追求的目标非常一致。
这种周期性政策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尤其是西方大国。他们采取的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西方大国并且带动一些新兴国家,进行了货币竞争性贬值。所以这个情况下,大家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一直以来,中国视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为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全球治理本身是一个协商过程,是一个参与和身份重塑的过程,要真正改变全球治理失灵现象,就需要以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以伙伴关系的思维方式、以参与治理过程的实践活动,建构起一种真正的全球身份认同。”
8月29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在京发布。这项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推出的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第四次全球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对国际事务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二;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成为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海外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天的合影中,第一排从左至右分别是巴西总统特梅尔、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南非总统祖马、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奥朗德、韩国总统朴槿惠、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印度总理莫迪。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一直致力于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等,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享誉全球。
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中国杭州举行。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政企学研各界代表将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最紧迫的挑战,探讨“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重点议题,为国际合作指明方向。
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复苏缓慢,新兴大国快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动向;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社会不公平程度加深;世界贸易在艰难环境中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贸区发展呈“碎片化”趋势;全球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