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外部环境不够稳定,甚至存在单方面对中国施压的情况下,我们越应该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既要客观审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也不要夸大内部的不利因素,更不能自轻自贱,尤其不应因遇到一时的问题而扩大恐慌情绪。发展好中国经济和股市,首先要靠内部下功夫,靠内部团结一致,靠内部优化方案并狠抓落实。
地方政府债务集中发行,但广义社融增速进一步回落。由于财政部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地方债发行进度,在9月底累计完成的专项债发行比例不得低于全年计划的80%,9月地方债发行在8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9月央行口径新增的地方债专项债高达7389亿。计入政府债务后,我们统计的广义社会融资9月同比少增3964亿,广义社融余额增速由11.2%进一步降至9.9%。
“数字普惠金融是重要出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所改善,接下来,要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因为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能性和可控性。
在人类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环节,中国提出了习近平之问, 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 ?在万国宫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说,“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民间借贷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吗?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权利还是一种行政赋予的经营性权利,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把它视为一种民事权利,这种权利能不能为行政所限制,文件里涉及到一些核心问题,如果把放贷行为视为金融消费,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放贷,并且每天都可以去放贷?
就算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并开始“围堵”中国,美国精英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根据芝加哥对外关系委员会2018年的数据,在1994-2002年,美国人视中国为威胁的比例高达57%,之后开始回落,2012-2014年间是41%左右,2015-2018年则是39%。可见,尽管民意可以动员并发生重大变化,但美国目前的民意基础不支持将中国视为“敌人”的政策。
这些“国际活动家”的共同特点是年纪偏大,表现活跃,外语流利,善于交往;对本国忠诚,立场与本国主流政策相当一致,但观点表达方式更灵活;履历资深,人脉很广,很注重受众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担任过本国政府内的重要职位,相当熟悉本国政策,能很好地阐述与传播本国的观点与主张,对一国的国家形象与对外交流起到了相当正面与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朗普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市场风向。这是沙特股市狂跌的主因,由此还将引发原油价格变化。而且,美国是否要终止对沙特的110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也颇值得关注。在中东地区乱象频生的形势下,美沙关系的动荡,将会带来整个地区的连锁反应。叙利亚内战走向会发生更加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也会步履维艰,美土俄三方关系也将面临新调整。
进入特朗普时代,中日紧张关系发生了变化。安倍依然重视美日政治军事同盟,和特朗普接触时也极尽委曲求全。但是特朗普不仅放弃了奥巴马时代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对盟友(尤其日本)也采取功利主义策略。美国对日钢铝关税没有豁免,还威胁对日本汽车实施加征关税措施。对日安保,则要求日本增加更多美国驻军费用。
只有发展资本市场,才能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和金融资产。虽然当前股票市场非常低迷,债券市场开始出现局部性危机,但是这都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长期以来,资本市场都被简单认为是融资市场,很少有人认为是财富管理市场。
美联储是相对独立的专业机构,向来不受美国政权更迭的影响,也不受白宫指令的影响。这是美国的政治传统,也是美国治理的原则。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体系,出发点是基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这固然和白宫存在基本共识,但美联储和白宫又存在分歧。
短期来看,当前A股市场下跌与社会信心不足形成了互相强化的恶性循环,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提振市场信心。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在扩大对外开放、减税降费、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已经释放了很多积极信号,后续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加速落地执行,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重建市场与政策的互信。
在世界格局上,新时代中国稳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美国长期以世界霸主自居,从骨子里就不认同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试图以贸易战为先导,诱发各种效应,以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
贸易战正在反作用于美国。美国对消费品加征10%的关税,不仅直接影响到美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更直接抬升了美国物价水平,最终无法规避对自身的伤害。其连锁反应是直接推高美联储加息的速度,今年四次加息已成大概率事件,快速加息抬升美国利率水平,不仅对他国造成严重负面溢出效应,也会对美国投资造成越来越大的抑制。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又适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及美欧贸易摩擦加剧。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中欧又一次“走在一起”也令外界格外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认为,欧版“一带一路”显示了欧盟对欧亚互联互通战略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的重大态度转变,而中欧合作的使命,也从来没有如此刻这般重要!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向常识致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今天的华盛顿不相信全球变暖,主张“美国优先”而退出巴黎协定。这或许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但放弃了全球责任。同样,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旨在使自身掌握贸易主导权和技术垄断权,对全球化是严重的伤害,对科技革命同样造成了阻滞。
中国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端,向低端——“一带一路”国家迈进,不等于中国放弃高端——发达国家,这正是“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处于游刃有余的地位:既在向上迈进,与发达国家既合作也竞争——但竞争一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也可向下深挖互补合作潜力,这就是“一带一路”。
应该坦承,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没有共同语言。但是,尼克松总统访华46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又表明,位于太平洋两侧的大国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双方的经济繁荣和发展都有赖于对方,对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这种利益深度交织的关系不是一场贸易战可以轻易斩断的。
10月7日,美国备受争议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布雷特·卡瓦诺在经过数周激烈的辩论后终于宣誓就职。此前,这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卷入了一场激烈的性侵犯指控,尽管他本人对此坚决否认。在经历了一场备受关注的参议院听证会后,参议院以51票对49票支持了这一提名。然而,围绕卡瓦诺提名引发的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撕裂却远没有尘埃落定。
中国不是日欧,也不是加墨,更不是土耳其。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贸易体。中国不愿和美国进行零和博弈的贸易战,但中国也不会屈从于美国的极限施压。由于中美两强的全球地位,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持续加码,不仅无益于美国减少贸易赤字,而且会对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