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法》修订是关系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第29年,明年将迎来30周年,要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好资本市场在大国崛起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王文认为,当下正在进入“Gn”时代,意为不是一个大国,也不是中美两国,或20国主导着全球,而是有n种力量正在影响着全球形势。这些力量不只来自传统大国,也来自区域强国、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有影响力的个人、跨国公司、智库、媒体等,组成了交叉重叠的国际权力网络,模糊了全球权威归属,突破了主权归属权益,削弱了传统政治结构。
过去五年多,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层面,还是在具体建设项目中,金融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说,金融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领域和各阶段,通过提供融资服务、跨境结算等,较好地支持了“一带一路”在“设施联通”、“民心相通”和“贸易畅通”等领域的活动,需要重视并加紧总结建设成果,为“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积累经验。
资本市场需要用纪律来塑造美德,而且还需要整个社会体制和道德体系的完善,其中包括:鼓励创造、鼓励创新、保护私有财产、捍卫公平市场原则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力量与决定货币强弱的力量并无二致,它们是价值投资和财富积累的必要保障。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不仅在“一带一路”推进史上树立一座里程碑,更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因为它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正式在“工笔画2.0”时代全面展开,为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更加公平公正普惠合理的全球治理注入新能量,谱写新诗篇。
欧洲和中国对于彼此还存在一些顾虑,既包括经济风险的顾虑,也包括国家安全以及欧洲的政治影响力的顾虑。欧洲仍然不完全认同中国的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品进入欧洲仍然有保护主义情绪,这是中国需要考虑到的。现在在欧洲到处都是中国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但欧洲好像还没有完成适应这一变化。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诸多融资的瓶颈阻碍着投资计划的实施:一是基础设施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和收益率较低,两者之间的矛盾未有效缓解;二是一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金融体系欠发达,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无法使资金有效参与到大型项目建设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元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金融脱媒”和存贷利差收窄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面临着利息收入下降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是银行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此也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国际领先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是经过长时间发展才逐步实现的。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深耕细作务实发展阶段。此次峰会吸引了众多政界、商界、学界人士参加,取得丰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时代的潮流,赢得了民心。“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各国经济民生的发展。有此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已经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务实发展阶段,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
除对中国外,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在损害欧洲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并不是美国的大市场,但对欧洲来说意义重大。欧盟还没好好享受奥巴马政府解除伊朗制裁带来的好处,就被新制裁令泼了盆冷水。美国也一直劝说德国放弃波罗的海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迫使德国更加依赖昂贵的美国天然气。
共建“一带一路”的目的是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资本市场作为连接资金、企业、投资者的纽带,作为经济金融治理的平台,应当也可以有所作为,通过改革提供更多投资和发展机会。中国资本市场在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要主动有为,展现中国风范。
本文从理论到实证看,“一带一路”不是转移过剩产能,而是国际产能合作,是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从根本上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经济建设能力。需要谨防掉入过剩转移论的陷阱。
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概念在不断完善之中、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理念。但是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官方文件说哪一个国家是“一带一路”,哪一个国家不属于“一带一路”。实际上,任何认同中国“一带一路”理念,并且参与其中的国家,都是“一带一路”国家,包括拉美地区、南太平洋岛国等。
展望未来,一个由“一带一路”建设所逐步形成的世界市场当属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将传统的作为市场的发达国家与当前产业竞争力尚待提升的发展中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国则同时扮演着“世界工厂”生产者和“世界市场”消费者的双重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此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股市回暖,楼市也迎来小阳春,有一部分信贷资金借道进入股市和楼市,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虽然对信贷资金流向有控制,但是很多资金的实际流向很难监测和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展望二季度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应该更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比降准本身更重要。从当下看,应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经过6年的发展和经验总结,‘一带一路’已经和中国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最主要平台,是中国和世界互联互通的最重要平台,也是世界分享中国红利的最主要的平台。它不仅仅是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平台,还是将世界未来发展趋势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紧密相连的桥梁。”王文表示。
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系统总结近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指明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实践路径,宣示了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为“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注入了强大推动力。
绿色投资原则力求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确保“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充分考虑到环境、气候和社会等可持续要素。该原则将有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而帮助全球金融机构在多边框架下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长期合作,提升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
绿色投资是构建全球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部分国家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较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低,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尖锐。如何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间的关系,是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