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许光清:结合国情发展生态金融是个紧迫的问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许光清:结合国情发展生态金融是个紧迫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4-11-27 作者:  

11月26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第一场主旨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本场论坛的主题为“生态金融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过去之所以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量高污染的产业、能源和交通项目获得了过度的投资,而清洁的服务、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产业却没有吸引足够的投资和发展。如何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金融环境,使得更大量的社会资金愿意投资于绿色产业,推动向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课题。

 

 

11月26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第一场主旨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本场论坛的主题为“生态金融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过去之所以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量高污染的产业、能源和交通项目获得了过度的投资,而清洁的服务、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产业却没有吸引足够的投资和发展。如何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金融环境,使得更大量的社会资金愿意投资于绿色产业,推动向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许光清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发言如下:


我很高兴今天在这儿和大家讨论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我个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第一,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现在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是由于大部分市场失效引起的外部性造成的。金融本质上是逐利的,金融的发展源也是基于这样的双赢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怎样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将生态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内部化。比如明确产权,建立市场比如建立排污权或碳交易市场解决外部性,通过市场机制给污染物定价来解决外部性。也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碳税或排污费的形式把外部性内部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环境问题还是需要基于经济、金融、市场的手段来解决。


第二,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资金的缺口较大,一些环保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或新技术整个生命周期从开发到部署、应用、市场化再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整个链条也需要政府在各个环节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一些补贴,比如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关税减免等各种补贴扶持政策和方式。中国30多年经济繁荣、经济发展,银行存款、居民储蓄,包括小型民营经济利润增长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本,整个水污染、大气、土壤污染,减少气候变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国这个发展阶段也是有这个能力,怎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现在有很多的实践。从整个角度来讲,也有各种各样的扶持优惠政策,利用杠杆作用撬动一个更大的社会资本市场。怎样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怎样发展生态金融也是个紧迫的问题。若生态金融发展较好,一方面可以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来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倒逼机制,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甚至能源结构改变形成市场化的倒逼机制,那也是一个双赢的机制。


第四,中国目前也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因为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实际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怎样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有机地协调“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中国的过剩产能也不仅是一些高资源消耗的产业,高污染排放的产业,比如钢铁业、水泥业,实际也有一些新能源产业也是产能过剩的,比如风电配件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配件产业等,实际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在中国现状下怎么样发展生态金融也是迫切的命题。


第四,从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讲需要金融业的参与。因为政府的公共资金、财政资金肯定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的。适应气候变化的领域怎样进行海洋带的保护,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农业生产怎样规避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造成基础设施的损坏,人民财产损失等等,需要在很多发达国家保险业广泛介入。我们发展中国家因为缺乏这样的市场机制,缺乏金融保险业的介入,从适应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角度来讲,非常需要金融业的参与,金融业怎样能够有动力参与到这些领域来,也需要在座各位一些创新和设计,能够做到两方都共赢。(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