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1 作者: 陈定定
当前,英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从英国脱欧公投到脱欧协议的磋商,再到英国议会对脱欧协议的表决,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民主的细节”。英国脱欧最终将演变成喜剧?悲剧?还是沦为一场闹剧?由此观之,作为近现代民主之“觞”的英国,其民主制度和人民政治素养仍有改善空间,这次反倒成民主之“伤”了。
作者陈定定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巫英加系海国图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日光明网。
当地时间1月15日,在118名保守党议员倒戈的情况下,英国议会以432票反对、202票支持的压倒性多数,否决了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过去两年里与欧盟尽力竭智所达成的脱欧协议,创英国议会百年最惨败绩。
在梅首相的脱欧协议折戟于议会后,工党党魁科尔宾随即对特雷莎•梅提出不信任动议。然而,梅首相却在次日的不信任投票中以微弱的19票优势(325比306)获胜。工党逼宫不成,梅首相成功逃过一劫,但将步履蹒跚地继续担任首相职位,前路依然荆棘满途和充满变数。
《里斯本条约》第50条规定脱欧谈判期为两年。现在,距离3月29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已经不到九周的时间了,但英国内部就如何脱欧甚至最终是否退出欧盟还争论不休。在原脱欧协议被否决之后,梅首相的脱欧B计划一提出又遭到外界猛烈抨击,批评其换汤不换药。根据最新进展,当地时间1月29日英国议会通过2项“脱欧”协议修正案,分别为排除无协议脱欧可能性的修正案和替代目前饱受争议的爱尔兰边界“备份安排”的修正案。梅首相在议会表决后将会带着议会意见重新和欧盟展开谈判。但欧盟对此已经明确表态:英国需要决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不会重新谈判脱欧协议。
至此,脱欧进程俨然陷入困局之中。距离脱欧公投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英国政治人士想方设法坚持贯彻“民意”,但脱欧进展至今仍踌躇不前。不难理解会有这样的诱惑:“如果议会不能决定,就交回给人民吧。”实际上英国国内也有相当多的政商界人士呼吁进行二次公投。但究竟哪些人属于“人民”?而“人民”到底需要回答什么问题?即哪些人拥有投票权,公投的议题又该如何设置?第一次脱欧公投避重就轻让民众面对二元选项(脱欧/留欧),粗暴的议题设置显然不尽合理。对第一次公投的结果不满意就寻求第二次公投,这样做等于是在玩火,是对民意的儿戏。此外,还需要考虑一个进一步的问题:从2016年的脱欧公投数据来看,留欧派与脱欧派的支持率相差不大,仅有3.78%的差距。若留欧派在二次公投中逆转获胜,脱欧派难道就会轻易答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二次公投只会徒增本来就存在着的国内社会分歧,英国政局也将因此持续处于混乱状态。
当前,英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从英国脱欧公投到脱欧协议的磋商,再到英国议会对脱欧协议的表决,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民主的细节”。
“公投”这种制度,表面上是让人民实践“直接民主”,但公投不一定是理性的政策决策手段。首先,假设每个具有投票权的民众都是珍惜自己政治权利的理性选民,那么在投票做出选择前则需要了解背景、阅读各种资料、参考专家分析,权衡留欧与脱欧的利弊,最终做出自己的考量与投票。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不会完全这么做,因为如果要这么做意味着需要在已经超负荷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检查各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巨大,每个个体的一票投与不投无足轻重,这直接催生出当代民主国家中弥散性的政治冷漠。换句话说,民众会认为多我一票不多,少我一票不少,因而人民在公投前是否经过严谨思考仍有待商榷。公投展现出的民意,充其量只是帮这些政客背书罢了。由此而形成的民意压力,也成为政府或政客操纵的手段。在民意符合其主张时则加以利用,不符合则将脱欧包袱还给人民。
除此之外,让简单多数决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联盟的命运,这是民主的胜利还是民主的悲哀?政治精英们在这场脱欧剧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光彩?致使苏格拉底之死的“多数人的暴政”在现代社会里又重新上演?
英国脱欧最终将演变成喜剧?悲剧?还是沦为一场闹剧?由此观之,作为近现代民主之“觞”的英国,其民主制度和人民政治素养仍有改善空间,这次反倒成民主之“伤”了。(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