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2 作者: 黄震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创新是在“赋能”,我们称之为“赋能金融”——是指金融机构要给他的客户、给实体产业赋能,这样才让赋能链传导扩散出去。我们希望,赋能金融能够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并且最终实现金融“以人为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黄震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6日“黄震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
昨天中午,黄震教授做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午间沙龙,作了题为“发现赋能金融:一个用双脚丈量科技、金融与法律距离的跨界学者的思考”的报告,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研究民间金融的体会心得。
此次讲座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午间沙龙2019年春季学期第6期(总第20期),“财政/金融社会学”系列第10讲,暨“龙马奋进·校庆70周年学术系列讲座”。沙龙由学院副院长李国武教授主持,王建民、孙薇薇、艾云、庄家炽、张樹沁等老师和多名同学参加。
黄震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跨界求学与研究经历。他介绍了自己从历史学、到宋明理学、法学以及最后到金融以及金融法的求学与研究过程。
随后,黄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社会调查经验。以鄂尔多斯、陕西神木民间借贷为例,黄老师分享了自己如何进入田野、如何获取资料、又是如何对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对民间借贷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做跨界研究没有别的诀窍,真的是用双脚在丈量,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天天泡在这些地方,跟这些圈子里的人打交道,一起生活,才能形成一些感悟和认识。
在鄂尔多斯和神木长时间跟他们在一起打交道和交流,我深刻感觉到这些数据是不可能通过传统方法来获取的,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才可能知道资金的流向、使用的规模以及目的效果等等,进行一个评估。
如何让民间借贷阳光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恰恰这时候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就是信息化。已经有一些民间借贷平台自觉的在顺应这个潮流。因为如果不用信息化的手段,他们能做的生意就非常小,就不能大规模的跨区域扩张。
在温州民间借贷出现危机之后,包括鄂尔多斯让我来帮助他们处置危机的时候,说要建设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这是我最先提出来的,2011年左右提出来的。政府不知道怎么做登记中心,怎么去定位它?它是作为行政新设机构,还是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这个我设想还有第四种模式,就是民非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是种模式。后来发现如果走财政拨款的,那就是政府新设机构和事业单位都走不通。所以我们设想的就是应用政府的指引作用,用企业化运作,政府购买它的服务,这是跨界成立的。
以温州金改为例,黄震老师分析了信息化对民间借贷的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通过将P2P平台界定为信息中介,黄震老师等人为P2P找到了经营的边界,并且有地方规范性行政规章、文件作为背书,使得P2P从2010年之后开始迅速得到发展。但是黄震老师最为最早的研究者及推动者,及时注意到了互联网金融迅速膨胀的过程中其带来的风险也急速增加。
这几年我在重新思考,技术的应用究竟如何实现“技术向善”的目的?而不是让技术做恶。从民间金融转型到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我们更多考虑用什么技术能够阳光化,能够信息对称,能够提高效率。但是这种技术概念被别人盗用,用于“做恶”形成大规模的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互联网金融只是做影子银行、做一个没有牌照的替代正规金融的机构,那又有什么创新意义?这几年的金融是备受诟病的,因为金融已经变成一个实体经济的吸血虫,自肥自大,一业兴而百业凋敝。
黄震教授还指出民间金融治理的复杂性——每个解决方案都可能异化制造出更多的新问题。
有些地方出现了用民间借贷登记中心非法集资的事件。所以,本来我们想用借贷登记中心来防范非法集资的,却很快变成非法集资的工具了,这些都是经历了以后才知道——你每提出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或者解决措施,都可能会异化成制造新问题的根源。
最后,黄震老师展望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提出互联网金融需要回归金融的本质和本源,而不是让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的吸血虫。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赋能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创新是在“赋能”,我们称之为“赋能金融”——是指金融机构要给他的客户、给实体产业赋能,这样才让赋能链传导扩散出去。
我们希望,赋能金融能够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并且最终实现金融“以人为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