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刊于7月21日《人民日报》,原标题为《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以下是原文。
近日与一些学者密集调研了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圣彼得堡、塔林、里加等波罗的海沿岸城市。大家边走访边感叹北欧地区的经济萧条,同时也反向思索着中国持续发展的未来之道。恰好国内一部《将改革进行到底》记录片热播,片中关于“改革”的叙事与“改革逻辑”讲述,令大家沿路调研变得更有主题与导向。
过去,中国人相当羡慕北欧国家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不少人甚至认为,那些国家才是社会发展的标杆。但现在,改革动力不足使这些国家的优越性开始消逝,始于上世纪中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制已滞后于新时代,难民涌进、民众变懒、创新乏力、全球竞争、产业空化等一系列全新问题出现时,北欧国家的未来变得令人堪忧。最典型的切身经历是,每到一个城市,当地向导就提醒要警惕扒手,或吐槽本国每况愈下的经济与就业率,或自述本国人对未来发展的迷惘。
改革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这些年,国内改革红利带来的人工智能、网络支付、共享单车等新经济形态,给民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快捷。中国人每每出国,心态上开始俯视原本观念中的那些发达国家,有的还会不由自主地嘲笑对方的社会停滞与不思进取。
实践再次证明,不改革的国家,会固步自封,是没有希望的。改革不等于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现实变化的积极应对。诚如记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里开篇就回顾的,五年前,中国的境况极其复杂,30多年高速增长带来的全球第二经济体位置,使一些人滋生了自满情绪,“改革结束论”或“改革胜利说”在一定范围内盛行。新一代领导人旗帜鲜明地讲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颁布“八项规定”,提出“四个全面”等,对骄奢享乐懈怠之风迎头痛击。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再出发”成为了中国下一轮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与动员为可持续崛起奠定了价值与理念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的单项调整,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谋篇,是对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民众需求与日俱增、制度配套与时俱进的正面回应。不全面深化改革,就必然会暴露国家治理“制度赤字”。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激流勇进,再接再厉,让“改革”融入中国人血液中,成为固有的新时代精神。
在中国,改革不只是升华为一种精神价值,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族能力。环顾全球,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敢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魄力,更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找到改革的有效路径与方法。10年前,年轻的奥巴马以“改变”为竞选口号,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但社会桎梏、利益固化使其8年几乎鲜有大作为;更糟糕的是,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几乎全盘推翻与废除了奥巴马的所有政策与政治遗产,在诸多政策上甚至还开了倒车,这不得不令人唏嘘美国制度的“政治衰败”。
一向以“制度纠错能力”为傲的美国,尚且对解决难题的手段捉襟见肘。这更说明改革是一项越来越艰巨与繁重的事业。40年前,当时人们呼吁改革,是只要改就行;现在民众要求的改革,是
改得好才行!诚如习总书记的比喻: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无异于一场新长征。不同的是,当年的长征是部分革命先驱者;而现在的改革“长征”则是全民动员。毕竟,一场好的、成功的改革,需要全民的支持,需要全党的落实,需要整个民族的努力。
世界大国崛起史上的高难度与复杂性在中国身上凝结。作为21世纪的崛起大国,必须同时解决大国争霸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民众福祉止步的“中等收入陷阱”与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塔西陀陷阱”等三大陷阱。这是一场成色十足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在经济、军事、农业、反腐、产能、环保、文化、媒体等全领域、全方面的伟大实践,而这些都得靠“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雄心、毅力与智慧。
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崛起才真正有未来。未来的世界历史学家们再回望这件21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一定会细细地从改革的精神价值与民族能力中挖掘到中国成功的神秘密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