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5 作者: 国际援助
据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介绍:每年去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有4万人登顶,中国人很少,不超过200-300人。这样看来,中国人并不爱探险。他认为,走到今天,探险文化的缺失实际是导致我们国家目前发展出现一定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比如:改革需要探险,需要创新,重阳研究院也需要探险和创新,每个国家的创新都和探险有关。因此,把学者专家此次登山的经历跟大家分享。
编者按:3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行系列讲座第143期,主题为“非洲之巅”归来看中国。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清华大学登山队前队长,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赵兴政联合演讲。本文根据速记精编,刊于“国际援助官微”等。
王文:每年去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有4万人登顶,中国人很少,大概是200-300人。这样看来,中国人并不爱探险。走到今天,探险文化的缺失实际是导致我们国家目前发展出现一定困难的一个原因,比如:改革需要探险,需要创新,重阳研究院也需要探险和创新,每个国家的创新都和探险有关。因此,把学者专家此次登山的经历跟大家分享。
赵磊:很高兴,周五的时间和大家一块儿交流。当时在埃塞俄比亚飞北京之前,我在“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乞力马扎罗:行与思》。写文章时自己想到一句话“一座名山,往往都有一部名著”,当然有的山不只是一部,像泰山、华山。非洲最著名的莫过于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王文之前问我,有一次去乞力马扎罗的机会,你要不要去?我是团里最没有犹豫的,马上说去。
这是我第一次爬山。以前最不喜欢做三件事儿:跑步、爬山、游泳,因为我是山西人,看到水就晕;不喜欢跑步,喜欢走路;不喜欢爬山。我为什么这次去?还有一个原因,去年8月份,无意间朋友问要不要跑步,我说跑一跑吧,跑了5公里气喘吁吁。我有个特点,一旦做了选择不轻易放弃,就跑下去。到现在也跑了几个半马拉松,中间有受伤。明天我还要去无锡参加马拉松,一般人受伤可能就休息了,我的办法是“跑步中受的伤在跑步中解决”,所以一直还在跑。我虽然没做攻略,但认为体力是没问题的。
回忆一下当时的过程。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睡睡袋,第一次用登山杖,第一次拎驼包。这些装备中,我最喜欢的是头灯,因为当你用头灯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冲顶了,很小,但很强悍,这一路你都需要它。每个人头上都会戴头灯,这些人都在移动,你在山上看到时很像星星,而且还是活动的星星,远处是星星,山上是星星,你也是星星。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到了当地以后,地表温度特别热,30摄氏度,我一听登顶以后是零下30摄氏度,有60度的跨越,觉得这是挑战。
第二天,从海拔2720米到3720米,落差1000米,需要6个小时。早晨8点出发,14点到达。这一路看到的是高山草甸,非常美,但看不见动物。
第三天,适应性训练,从3700米到4100米,全程4公里,不远,但要适应高海拔,从4100米再返回3720米就折腾了一次,当时有团员说能不能不要折腾,我们直接登顶?其实这是不科学的,还是得听团长的。
讲一个感触特别深的事情,快到KIBO营地4720米的时候,按道理返回来的人大多数都是登顶成功的人。我老远处看到一个小伙子,挺壮的,被两个非常瘦小的黑人一左一右扶着,快速往下跑,我还挺心疼,是不是受伤了,结果到跟前一看,发现是另外一个中国团的团员,也没有受伤,为什么不走了呢?他说累了,实在不想走了。其实登山是完整的过程,不是为了照相的那一刻,下山的苦也得吃。当时我们共同感受是很无语。
我到了营地之后有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失眠,只能躺着闭目养神,鼻子特别干,关节酸痛,前额发热,像是感冒一样,虽然有心里斗争,但告诉自己这都是正常的。当时我吃了带的方便面和鸡蛋,为最后登顶做准备。
2月12日是最具挑战的一天。凌晨出发,我基本两天没睡,确实疲倦。 当然,你说危不危险呢,其实登山还是危险的。有一段很窄,大概就一尺多宽,两边都是积雪,要是困或有点高原反应,一踩滑了真的就掉下去了。更虐的是,七八点登顶以后要迅速回撤,拖着疲惫的身体,3个小时要返回大本营,大本营用餐之后,9公里要快速从4700米跑到3700米,那天特别特别辛苦。
这里有三个思考和大家探讨。
思考一:要探险,不要冒险。
在山上,我和王文、赵兴政讨论什么是探险,什么是冒险。赵兴政是第十次攀登乞力马扎罗,他脱口而出:“探险,将自己带入好运,可以带来更好结果的境地;冒险,必须依赖好运才能全身而退的境地。”王文认为:“探险,有把握做过去没有做的事情。冒险,没有把握去做过去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核心词是‘有把握’和‘没有把握’。”
我的观点是:探险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挑战行为。冒险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挑战行为。
这是三种视角。我觉得每一次都应该是探险,而不是冒险。这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企业家精神往往与跑马、登山等户外极限运动紧密结合。王文有个很好的答案:企业家精神需要可持续地盈利与奉献。我的观点是企业家精神需要通过探索未知来激活自我,才能推动进步。“Be pure,be nature”。
思考二:爱嘈杂的钱包=中国人?
这是一点感叹,去的时候确实出国的国人很多,飞机上比较嘈杂,也比较乱,比较脏。到晚上11、12点的时候,很多候机的乘客在闭目养神时,国人还在高谈阔论、肆无忌惮,不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会影响熟睡的人。如何赢得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尊重自然。
思考三:海洋+太空+高山=?
我们常说中国人对海洋的了解不如西方,所以有海禁,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其实中国人对高山的了解可能也不如西方。登山界常说的“7+2”和“14俱乐部”,对大多数国人来说都是陌生词。这次我出去才知道什么是“7+2”,就是7个最高峰+南极点、北极点;“14俱乐部”是海拔8000米的高峰14座高山。一个有趣的现象,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都集中在中国附近,但这些年持续登它们的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国人很少。结论是,不走近海洋,不走近高山,可能就缺乏探险品质,就缺乏敬畏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后者同什么有关系呢?同竞争、市场、诚信、合规、国际化和企业家精神是有关系的。因为要出海,航海时代,靠自己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要靠团队。你得合规,一个人鲁莽操作会影响所有人。
赵兴政:为什么要登山?这个问题最早是在1930年,一个英国记者在乔治·马洛里爬珠峰的时候问的:“马洛里先生,你为什么要登山?”目前不确定乔治·马洛里是不是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因为他两次对珠穆朗玛峰进行探索,在第三次他失败了没有回来。不知道他是登顶之后遇难的还是登顶之前遇难的,这是人类登山史上一个遗留问题。1930年他当时回答是:“Because it is here(因为山在那里)。”
为什么要登山?国内一位去世的登山家说,有的人登高是为了看得远,有的人登高是为了被看见。登山运动就代表着人类对高山的探索,对未知的探索,觉得山在那儿,我要上去看看。或者说为了自由的生活方式,选择在山上待着的时候,就需要承受一些登山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山地法则。登顶这么难,又这么累,在山上又面临着这么严重的高原反应,干嘛要登山呢?登山、探险过程中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寒冷,面临着从高处掉落的风险。但登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去看看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有时在城市里怀念山上时就会想到,生活不需要那么复杂,幸福感可以来得很简单。有时候山里一个苹果,或者一个冰可乐就会让你特别幸福。这在城市里是不会带给你更多的幸福感的。
在山里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人和人之间非常简单,会更真诚。我们在山上更贴近自己真实的样子。说了这么多,这就是我喜欢登山的原因。
杨明(上海企业家):乞力马扎罗有个雪线非常高。雪线高就代表着全球温度在变高,所以,雪线越来越高。我想分享的是我们5个人在山上围绕着山,走过的路,看到的景,遇到的人,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听了兴政讲很多关于登山的故事与关于登山的知识。
我有一种感觉,当你坐地铁或走路的时候,很多人低着头玩手机。在山上,把手机完全变成照相机拍照片用。6天5晚,我们心灵净化了,觉得有朋友就可以,有书就可以,聊天就可以,刷手机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在山上的6天5晚,我们每件衣服,每天湿透一身,干一身,再湿透一身,干一身。到了营地的时候,你觉得身上有味道,汗的馊味,脚的臭味,我们没有洗过头,没有洗过澡,我最后下来的时候头发都是打结的,完全梳不通。当时我们想得很好,带面膜,晚上敷一下。根本不可能,晚上疲倦到连说话的想法都没有了。
吃。兴政一直跟大家讲,登山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自己嘴上的毛病,有什么吃什么,一定要吃,如果你的体力跟不上,真的是很危险。
行。第一次用登山杖,当时都觉得自己顺拐了,不会用登山杖的时候是同手同脚的感觉。到最后一天,觉得登山杖几乎长在我的手上,登山杖其实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在登山过程中节省20%以上的体力。
后来我问他们,你不觉得每天重复的生活是有问题的事情吗?不知道在座各位是不是有时候和我一样的想法。其实这样的生活是很要命的,你会变得麻木,没有理想,不敢走出去。
以前的目标是珠峰,但登完了之后,再说登珠峰的感觉不一样了。我们更加坚定去珠峰的理念,但知道这个路不简单,需要做很多准备,心理、身体和灵魂上的准备,不是你想登珠峰就能登上的。不是每一座山,每个人都可以登顶成功,但只要踏上这条路,选择征服它的时候就战胜了自己,人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我用蒙恬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就像火在遇到寒冷时会烧得更旺一样,其实我们的意志在遇到困难时会变得更加坚强”。
王德霞(山东企业家):我真的佩服自己,去乞力马扎罗山,去之前我就犹豫,因为我怀孕了,但这个机会特别难得,去还是不去。当时我和领队、王院长、赵老师说我可能会拖后腿,因为万一有高反,孕妇可不可以。他们说没事,鼓励我,我觉得这种鼓励对我登上山顶是最大的支持。
今天站在这儿我还是挺纠结,我真的是为了友谊,如果不去登山有可能今年会生下这个孩子。刚才王院长说生死的问题,探险、冒险最重要的是活着,而且要健康地活着,这一点是我登山最大的一个收获。
姚培生(中国前驻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大使):我登过山,38岁在新疆边界,那时候在中苏边界7300公里,我所有地方都去过,在新疆登过所有的山,最高的山将近4000米,那是夏天,下面穿着衬衣,上面穿着棉袄,穿着人民解放军的服装,戴着黑眼镜,和苏联边防军擦肩而过。那次登山回来,我的十个脚指头全部瘀血,指甲盖全部脱了。第一次知道登山的艰难。所以,登山是考验一个人的体力、毅力和智力。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登山一样,很多人中途放弃了;很多人根本没有爬,我们做工作也要有这种毅力。由于登山,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人生的生命在于学习和运动。
王文:刚才姚大使讲过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人生就是登山,我们要克服很多很多困难,有的时候其实你挑战最多的就是你自己的内心。人生就是一场持久战,登山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其实最重要克服的是自己。(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