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假想一下可能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设想一: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也迅速增长;中国和美国的各方人士接触频繁;中美在控制核扩散和保护人权的国际组织中密切合作;美国公司提供大量资金与技术帮助中国清除空气与水污染;上海像香港一样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中心;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与文化交流使台湾与大陆的安全与繁荣提高到新水平;宽松的气氛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不断明朗化,特别是在地方一级的政治制度。设想二:美国驻亚洲的军队大量增加,以对付不断增加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威胁;中美两国军舰在太平洋频频发生冲突;日本公众吵嚷着要扩充军备,辩论是否要研制核武器;中国为增加战略石油储备而大量购买石油,搅乱了世界石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向伊朗大量出售武器,引起人们对伊朗可能会威胁波斯湾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香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流失,经济上成为一潭死水;中国国内的政治压制加剧。”
导语:11月26日,在中国国防部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美国两架B-52战略轰炸机在没有事先知会中方的情况下飞越了中日有争议的东海岛屿,东海成为中美对抗的新“战场”。
环球时报前主笔、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指出,不断有研究机构在警告,中美关系有可能倒退,中美冲突的2.0时代已经开始,我们必须要正视该事实。
2008年底,在世界金融危机不久,我曾编辑过复旦大学吴心伯教授《影响世界,中国还差点火候》一文,文中谈道:“如果美国度过当前的危机期并在不远将来开始新一轮力量扩张,我们不应跌破眼镜。”
当时我就觉得此话很有道理,在该句上加了粗体以示强调,在后来自己的行文中还引用。但这个“新一轮的力量扩张”会来得如此之快,还是让我“跌破了眼镜”。
“从1996年我第一次驻华任期开始,就一直主张对中国和平演变。”中美两国接连在台海、互联网、电影等问题上的隔岸叫阵,让我想起了一位美国外交官朋友之前对我说过的这句话。
现在,他已回到美国国务院从事政策规划工作。我不知道,奥巴马执政以来,有多少报告是出自他之手,但他说的1996年,却有着《万历十五年》般的功效,提醒我透过那个并没有太多轰动事件的一年,来观察中美关系的走向。
1996年3月15日,时任助理国务卿洛德在国会作证,担心中美战争有可能爆发的糟糕结局;当年秋季,伯恩斯坦和芒罗《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一书已完稿;当年11月14日,第89次美国人大会举行,主题为“21世纪中美关系:增进合作,防止冲突”。这个被称为“全美最大的非党派教育机构”,在会议最终报告里设想了中美关系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一是全方位合作,二是全面冲突。
该报告的第一部分是这样写的:“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假想一下可能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设想一: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也迅速增长;中国和美国的各方人士接触频繁;中美在控制核扩散和保护人权的国际组织中密切合作;美国公司提供大量资金与技术帮助中国清除空气与水污染;上海像香港一样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中心;台湾海峡两岸直接贸易与文化交流使台湾与大陆的安全与繁荣提高到新水平;宽松的气氛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不断明朗化,特别是在地方一级的政治制度。设想二:美国驻亚洲的军队大量增加,以对付不断增加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威胁;中美两国军舰在太平洋频频发生冲突;日本公众吵嚷着要扩充军备,辩论是否要研制核武器;中国为增加战略石油储备而大量购买石油,搅乱了世界石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向伊朗大量出售武器,引起人们对伊朗可能会威胁波斯湾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香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流失,经济上成为一潭死水;中国国内的政治压制加剧。”
很明显,1996年台海危机,让中美冲突的可能性,成为之后几年两国交往的最大悬念。庆幸的是,15年来,无论是炸馆事件,还是南海危机,或者小鹰号事件,中美关系都从未回到过几近“炮已上膛”的临战争状态。
现在,就算是两国极右翼和最大的鹰派,只要理性思考一下,也不会相信,中美会全面爆发军事战争,但是,就算是两国最大的鸽派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两个大国之间的风险和冲突若隐若现。
到底是什么样的冲突?法国学者约瑟夫•昂罗坦2009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战争2.0:信息时代的非常规战争》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在书中说:“过去15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传媒环境的变化,因为信息产品的精英垄断已经被彻底打破了。”
在中国外交部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0年1月21日“互联网自由”演讲的回应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中国也是互联网发展最活跃的国家,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达3.84亿,网站达368万个,博客1.8亿。
这些数据是靠谱的。过去15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流行,的确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无论中国官方如何限制美国互联网技术(比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的进入,其替代品(如微博、开心网、优酷等)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网络服务代理,中国不可能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孤岛。从这个层面看,谷歌退出中国的威胁,实在是有一些矫情。
但是,技术的绝对优势,再插上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翅膀,还是令美国政府和企业占尽了道德的制高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早就说过,当实力失衡时,冲突就会产生。
过去15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飞速发展“反介入”“非对称”军事战略,弥补了对美的军事绝对劣势,逐渐摆脱了与美国正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这又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15年。在二代互联网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美国又将所有国家远远落到了后面。于是,冲突的可能性又产生了。
如果说中美冲突1.0指的是“军事力量+美国价值观”层面的显性冲突,那么,中美冲突2.0就是“互联网技术+美国价值观”的隐性冲突。相同的是,依然有美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在作祟;不同的则是,1.0时代,美国依仗的是硬实力,2.0时代,美国凭借的则是软实力。
这样,昂罗坦“战争2.0”理论就更有说服力了。他说,今天战争目标不再是消灭对手,而是让当地民众信服干预的合法性。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1996年前后,《中国可以说不》等书籍如此畅销;而在2010年后,任何出来为中国利益说话、指责美国技术霸权主义的人,都会受到中国网民几乎一边倒的唾弃。
按这个逻辑来推导,中美冲突1.0要防止的是,从国家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军事动员。但是,即使在1995年台海局势陷入最严重的危机时,中国领导人依然向美国声明,“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十六字对美基本战略方针不变。这是冲突1.0最终没有兑现的重要原因。
中美冲突2.0要防止的,则是从社会层面展开自下而上的民意力量。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曾说过,未来中美竞争可能是“社会VS社会”之争,那么,现在的状况则是“中国国家VS美国社会”。换句话说,当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软实力优势,正在冲击甚至撕裂中国社会的时候,中国社会并没有做好应对冲突2.0的准备,尤其是那些拜倒在美国技术绝对优势“石榴裙”下的某些自由派人士,仿佛又恢复了20世纪80年代的生机。
目前,还很难看清冲突2.0的确切前景,但就像我在为报社写的一篇社评中所说的,“西方领衔的技术在世界流行,仿佛势如破竹;中国捍卫赖以生存的文化价值观,同样势不可挡”。中国现在要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底,能够捍卫住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而那些15年来一直主张“和平演变中国”的美国人,则比那些动辄叫嚣对华动粗的人,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这个时候,中国还是多想想那句老生常谈的口号“韬光养晦”吧。不要以为“韬光养晦”就等于什么都不做,事实上,未来“韬光养晦”的技术含量要求会更高。因为中美冲突2.0时代已经开始,就发生在我们不太注意的每一天。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著有《大国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