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五句话说清2014年经济新常态:来自智库的岁末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五句话说清2014年经济新常态:来自智库的岁末评估

发布时间:2014-12-31 作者:  

2014年最后一天,是评价过去一年经济走向的最佳时机。2014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成型的第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一被认定次数最多的一年,是对中国经济评价最复杂的一年。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希望用五句简捷的话语及其诠释,对2014年经济新常态进行岁末的评估,借此也表达对所有支持人大重阳朋友们的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评估课题组撰写,2014年12月31日独家刊于人大重阳网。

 

  编者按:2014年最后一天,是评价过去一年经济走向的最佳时机。2014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成型的第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一被认定次数最多的一年,是对中国经济评价最复杂的一年。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希望用五句简捷的话语及其诠释,对2014年经济新常态进行岁末的评估,借此也表达对所有支持人大重阳朋友们的感谢。

 


  GDP总量第一被认定,但轰动性不再


  2014年5月初,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0月中旬,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该组织称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然而,这个"世界冠军"引起的舆论反响,远不像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时那么受人关注,甚至很多人说GDP第一"无用"。


  不可否认,世界银行和IMF均是通过购买力平价(PPP)对中美GDP进行调整之后认定了中国的"第一",而中美GDP构成存在巨大差异,因此PPP调整调整后"说服力不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仅仅是"被第一"。一方面,由于核算标准的不同,中国GDP总额存在被低估的倾向:农村的居住房以及农民义务兴建的一些公共设施等从未计入GDP;中国民营企业也存在着少报利润的传统;一些个体工商户是免税或者保税制的,因此,实际的GDP比公布的要多。另一方面,中国的GDP增速一直处于高位,虽然现阶段处于经济下行区间,但GDP增速仍处于"高轨道",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罗思义研究认为,到2019年,按汇率换算的中国GDP也会成为世界第一。


  如果看经济中的"干货"的话,不妨比较中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前10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前10个月,美国商品零售总额按汇率换算约折合人民币27.04万亿元,同比增长1.1%。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高于GDP增幅,更大大高于美国的增幅。这说明中国经济中包含真实消费量尽管还不是世界第一,但已仅有一步之遥。


  曾几何时,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份量越来越重。中国在"唯GDP论"的思路下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不过,片面的追求GDP增长会导致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不应简单以GDP论英雄,并多次强调"淡化GDP,重视民生"。中国经济总量是不是"世界第一",在"新常态"下,已不再至关重要。重要的是,结构改革已使中国增长趋势更加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新常态遇定力困惑,但状态已成型


  今年以来,经济增速呈下行态势。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3%。,主要经济指标短期出现整体下滑。与此同时,"新常态"成为了一个高频词、关键词。"新常态"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的讲话,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1月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则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速度、结构、动力是理解中国经济的关键。


  需要看到,经济经过长年高增长之后,减速是自然过程。由于基数变大,"减速"后的经济增量其实并未减少,7.4%的GDP增速尽管低于前些年,但对应的增量却达4万多亿元人民币,甚至高于1994年的GDP总量。


  "新常态"其实是一个新阶段,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虽然增速下行频频带来实施刺激政策的压力,但中国宏观政策保持住了稳健"定力",坚持在调结构上下功夫。2014年的多个"首次"标志着"新常态"的已经基本成型: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就业目标完成情况首次"跑赢"GDP增速。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首次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对增速的贡献,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加强。


  第三季度,中国21世纪以来首次"失去"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桂冠",前三季度的服务贸易逆差就达到11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


  此外,中国有望在2014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仅在1-8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就实现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51.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虽然最终数据还未出来,但是有理由相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将增加。


  上述趋势都说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一些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这可能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内的趋势。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中。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并没有改变。但是仍有很多声音表达了对目前的"新常态"的困惑和忧虑。比如,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科技创新能力的滞后以及环境污染的蔓延等等,这些都是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必须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一些悲观的论调难免出现。然而引领大国经济,需要坚毅的战略定力,看清形势,准确把握新常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这就像是在经历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在重重困难中寻求新的突破。尽管新常态遭遇定力困惑,但是目前状况已成型,中央对于新常态也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解释,中国经济的自信在不断恢复。新常态很有可能为中国经济今后迎来的奇迹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革阻力加大,但推进速度不减


  2014年经济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具体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下跌,地方债务过高等情况。从最近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宏观经济整体趋势并不乐观,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3%,8月份单月工业生产增速也跌破7%,是2009年2月以来新低(10月为7.7%)。房地产今年下滑非常快,10月70个大中城市住房价格指数为-2.6,为2011年指数创建以来最低值。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同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688.5亿美元,同比降低0.5%。情况确实不太乐观。


  即使是经济悲观主义者也认为,当前正处在一种"新的结构调整代替旧的增长引擎的阵痛期",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阵痛,并不致命。面对重重困难,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改革,破除阻力。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出台370条改革成果。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因此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是要重点考虑的事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覆盖全国50%以上的县(市)。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从中低端升级到中高端,很多低端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必须淘汰,但生产规模压缩和部分企业倒闭后一些行业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会引起短期或长期的失业问题。为此国务院大力推进城镇化,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对冲房地产市场下行和淘汰过剩产能带来的风险。2014年中央陆续推出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带集体资产股权进城等政策,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并确定了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出《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政部还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来促进投资。


  建设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投资,没有配套的财税改革是不行的。2014年6月中央深改组和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积极推进预算公开,《预算法》也在人大进入四审。


  为了支持对外贸易,对外开放,中央大力推动"一路一带"的建设、自贸区、自贸协定的建设。截止2014年11月18日,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一路一带"如果建成,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改革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廉洁的干部队伍。2014年的反腐力度超过以往,前11月仅省部级高官落马的就有40人左右。中央还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等制度性廉政建设文件。对于以往被认为改不动的公车制度,中办、国办也于7月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经过2014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冲破了重重阻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赞同"不管数据如何,稳定就业无疑才是首要任务"。中国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多增16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被认为经济复苏情况最好的美国11月登记失业率也只有5.8%。企业间贷款互相担保形成的金融风险也已经被成功解决,最让人担心的银行坏账问题和企业倒闭风潮风险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预计2015年政府将继续推进城镇化、促进投资,建设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积极的货币政策,保持反腐力度,对外积极建设以"一路一带"为主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与更多的国家签订自贸协定。

 

  对外开放道路不易,但决心坚定不移


  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自贸区谈判却在快速推进,有人质疑中国让利太多,中国正在自贸区谈判中践行大国责任。多哈回合谈判历经曲折,多个WTO成员国拒签《贸易便利化协定》,但中美就《信息技术贸易协定》达成共识;中韩、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已结束。中国不仅推动提出十年的亚太自贸区(FTAAP)的北京路线图首次通过,而且积极主办2016年G20峰会来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和领域不断扩展,继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上海自贸区之后,天津、福建和广州的自贸区也箭在弦上。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贸易,无论是自由贸易协定(FTA)还是自由贸易园区(FTZ),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决心都坚定不移。


  2014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外贸在外需疲弱下拉动经济增长,今年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高达10.2%,扭转了三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的局面。今年前11个月我国出口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进口1.8万亿美元,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同比增长40%。此外,中国铁路标准被多国采用;前三季度对外投资同比增长21.6%,预计2014年底中国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


  人民币国际化在各国去美元化的背景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季度末,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货币中升至第七位,并保持第九大投资和金融交易货币地位。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跨境收支的比重已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结算占比超过15%,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高达174个。与我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接近30个,有40个国家的央行与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了官方外汇储备。


  在全球通缩压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融资饥渴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举措,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各国发展水平和需求不同,协调不易,甚至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的建设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习总书记不仅在博鳌论坛、APEC会议、上海组织会议以及双边多边外交中,数十次提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获得各国的强烈反响和赞同,而且拿出400亿美金的真金白银建设丝路基金,并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内多部委积极筹划,各省积极踊跃建设丝路,互联互通建设提速。

 

  收入期待迷茫,但希望可期


  近几年媒体和网络上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收入下降,但按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却不是这样的。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120元,同比名义增长12.1%。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从数据上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是大大增长的。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抱怨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从2008年起,发达省市人均收入增速放缓就明显低于中西部。2014年前三季度,人均收入排前8位的省市增速平均为9.12%,而其他省份大多增长率在9.5%以上,新疆甚至高达10.5%。


  2、工薪阶层人均收入增长较慢。近年来,农民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


  3、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收入改革。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员工原来都是收入较高的群体,但由于近期的廉政建设,以上群体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减少。


  4、资本增值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进入本世纪以来,资本增值速度加快,特别是房地产增值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国家统计局对2013年基尼系数给出的数据是0.473,显示国内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极为严重。


  5、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工薪阶层经济基础薄弱,一旦失业或者遇到大病,就可能沦为赤贫。


  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收入还是在不断增长,但出现了舆论误导。主流媒体集中在发达地区,东部的网民也比较多,这就造成媒体和网络上西部的增长被忽视了,而东部收入增速放缓的不满却总可以被表达出来。近期收入增长较快的群体主要是工人和农民,这些人在社会上属于沉默的群体,而对收入增速放慢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企员工等在社会上的话语权较大。


  另一方面,贫富不均也是群众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升值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政府正在积极改革,在完成央企高管薪酬改革方案之后,人社部正在着力推进针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最低工资制度改革,中央2013年已明确短期目标,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要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评估课题组成员:王文、贾晋京、赵亚赟、刘英、卞永祖、陈曦、杨福鼎。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