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一带一路’与中国走出去:波兰怎么看?”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一带一路’与中国走出去:波兰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5-03-04 作者:  

在中国加速崛起的局面下,波兰应该妒忌吗?不,波兰应该利用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战略机遇,寻求合作。我认为,中国不再像过去一样是“腼腆的巨人”,不再是低调的“软枕头”。取而代之的,是强硬的政策,这样的转变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文根据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拉夫沃米尔 • 麦伊曼(Sławomir Majman)在人大重阳“思想沙龙”上的发言整理,刊于3月3日凤凰网。
 
      “一带一路”威力远大于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战略符合中国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思路。过去的中国注重改革开放,建立双边关系,然而,目前中国已经开展多边外交,主动参与国际安全和区域合作,其多边外交不限于“一带一路”沿线。自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建立,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中国领导人在国际社会的表态也越来越坚决。

 

     “16+1合作”,即中国同中东欧16国的深化合作,从区域组织角度来讲是很好的。在某种程度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划分,尽管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既有欧盟成员国又有非欧盟成员国,但是他们都是“前苏联”国家。不论怎样,穷国需要钱来建设方方面面,富国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该领域内的国际安全合作,以及乌克兰等问题都是待解决的谜团。

 

       在中国加速崛起的局面下,波兰应该妒忌吗?不,波兰应该利用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战略机遇,寻求合作。我认为,中国不再像过去一样是“腼腆的巨人”,不再是低调的“软枕头”。取而代之的,是强硬的政策,这样的转变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金融政策与经济合作层面的布局,让我们想起美国针对西欧复苏的马歇尔计划。恕我直言,我认为“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将要远远大于1948、1949、1952年的马歇尔计划。目前,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能把“一带一路”落到实处。

 

       走出被中国遗忘的角落

 

       如果你对欧洲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就应该看看波兰,波兰就是欧洲的未来。1945年二战结束,留下一个传统价值中断,文化基因断裂的波兰,我们父母这一代和上一代联系彻底中断了。二战后的波兰是一个新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兴起。那时社会思潮偏左,不仅仅因为有苏联军队,还因为对社会公平的觉醒和渴望,人们希望改变战前劳动贫困的状况。在波兰没有极端主义,如果能保证社会形态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波兰喜欢中立,进入共产主义后的波兰也愈加文明。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处的波兰经历了最无趣的革命,没有颂扬甚至没有战争。1990年开始,波兰实行了休克疗法,计划经济消亡,波兰成为了内向的自由主义者。近年来,无论是大环境下的金融危机还是欧债危机,波兰没有受到冲击,平稳而柔和地向前发展。回顾波兰的转型史,我只想说明,我们总要面临着或者改变或者改革的选择,显然,波兰更愿意改变。

 

      在过去很多年里,中东欧国家被中国遗忘,但是随着前面提到的“16+1合作”等新气象,中东欧正从遗忘角落成为中国的政治目的地。波兰完全支持中国与中东欧的深化合作。

   

      借势取代鹿特丹汉堡的港口地位

     

      对于“一带一路”,我们期待中国加大对波兰的物流领域的投资,增强波兰的交通枢纽地位。目前,已经有“渝新欧”中欧班列通往波兰,未来我希望“一带一路”战略使以波兰北部的格但斯克深水港为代表的波兰港口得到发展,取代鹿特丹,汉堡等港口的地位,甚至走向欧洲之外更大的市场。

 

      为此,中国和波兰在很多方面需要提升,比如增进了解,改变信息不对称,竞争力不对称,时间不对称等现状。在波兰,我们的领导人以一个任期为单位思考国家的前景,但是中国当前的规划可以做到2020年,真是非常不同。另外,波兰与中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沦为单一的旅游合作的局面也亟待破解。(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