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7 作者: 王文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向全世界输出信心,释放信心,提振信心。”11月22日,备受业界瞩目的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在成都召开,在与多国智库人员交流之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颇具心得。
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11月27日《人民政协报》。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有句名言——反对全球化,就像是反对地心引力一样。这句话在当前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当地时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落幕。
虽然这场会议的与会领导人就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但也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这场会议是在没有发表领导人宣言的情况下闭幕的。这种情况在APEC历史上是首次出现。
这是什么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对此进行了回应。
“我想强调的是,在东道主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其他APEC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此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各方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积极的成果。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协商推动最终共识的达成。但遗憾的是,个别成员试图把自身利益优先的文案强加给所有成员,遭到许多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的反对。”
“中方始终坚信,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是APEC成员的共同财富,各方应该求同存异,聚焦发展问题,采取务实举措,推动建设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亚太地区经济。”高峰这样说。
“十字路口”
11月17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第二天,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习近平强调,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认清世界大势,把握经济脉动,明确未来方向,解答时代命题。
业界人士对此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两天之内两次提到“十字路口”,背后含义相当深远,简单概括来说是三层意思。
第一,全球金融危机10年来,各国经济复苏成果需要巩固;第二,新的发展机遇对各国提出新的要求,即便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也要在产业升级中迎头赶上,全球贸易规则需要对这些国家给予政策倾斜;第三,个别国家的个体优先让贸易伙伴不安,进而思考用怎样的手段反制,这或将给现有贸易秩序带来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和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分别提到‘十字路口’,是以敏锐洞察力对国际形势做出的重大判断。”全国政协常委、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张连起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主动融入世界,融入全球化浪潮,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伟大奇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着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当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已经构成了妨碍、阻止开放、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习近平主席两提“十字路口”精准提示了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严峻挑战和抉择考验。
顺时而为
蝴蝶在此岸扇动翅膀,海浪或许就在彼岸“汹涌”。事实上,在众多宏观经济分析人士不断用“波诡云谲”来形容走势的同时,一些预期已经变得并不“美好”了。
11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中东与中亚区域经济展望报告,提醒市场警惕,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增速都在放缓,叠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可能“超预期收紧”,增加了全球风险偏好突然发生扭转的风险。
IMF特别强调了会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压力的几个因素,其中就包括美国利率走高、美元走强、金融市场波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等。
展望未来,IMF预计,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实际GDP增速在2018年为2.9%,但对其2019年的增速预期则下调至2.5%,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的贸易措施产生负面影响。
“智者顺时而谋”。那么,这个时代的顺时针指向哪里?
习近平主席的答案是,“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最大的“时”。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向全世界输出信心,释放信心,提振信心。”11月22日,备受业界瞩目的2018当代中国与世界智库论坛在成都召开,在与多国智库人员交流之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颇具心得。
信心何来?王文说,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比如中国在过去5年推动自贸区建设、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刚刚还召开了首届进口博览会,这些都是为全球化的下一步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而进行的准备,也都是提振信心的关键。”王文这样说。
而就在他接受采访的当天,11月23日,为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53项切口小、见效快的工作措施。
“以经济体量和创新能力,中国可以被称为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低迷,中国需要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为全球经济继续添加动力。”王文对此满怀期待。
张连起则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同舟共济
“中国做的事情,是合理而且有章法的。如果说年初针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我们在认识和应对上还有可以完善之处,那么在刚刚闭幕的APEC峰会上,中国对于未来的思路已经缕得很清楚了。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理念,同时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经济发展好,不断通过改革开放,来增加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监管合规和程序正义。让以美国为主的一些贸易伙伴国家,越来越缺少指责我们的根据。比如我们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投资方投资意愿的尊重,不以技术强硬换市场等,这些既符合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也是减少在未来引起贸易争端的非常必要措施,都是我们在国际上继续承担负责任大国的需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这样对本报记者说。
在金李看来,无论是国内市场的发展,还是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坚实的支撑力,不是简单靠技术封锁就能遏制住的。如果个别国家继续保持遏制我们的心态,而我们持续保持接触世界的心态,那么未来,5年也好,10年也罢,个别国家可能不会看到其政策有什么效果。我们要坚持按既定方向走下去,不要让别人打乱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的阵脚,该做的事情做好,不要过于担心其他问题。但有些争议,可能是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就要用持久战的思路应对,速胜或者速败显然都是错误的论调。
“在当今世界经济风起云涌、风险挑战凸显的形势下,我们同在一条船上,一起谋划发展合作,具有特别的意义。”过去一周,习近平主席的“大船论”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院长郭长刚看来,习近平主席的“大船论”,则是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尤其是对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给予科学阐释,认为“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激励创新,而不是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探讨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制度体系,营造国际合作环境,而不是打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封锁,这一阐释应该也一定会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门的钥匙。”郭长刚表示,创新是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应该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主旋律。面向未来,亚太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定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理念、模式、路径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和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拓展发展新空间。(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