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7 作者: 董希淼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从2017年11月,监管部门就已经发出要积极实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态度可以说十分坚决。他认为,引入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将提升金融市场整体效率,对外开放将在引入机构中产生关键作用。
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1月27日“中国财富帮”微信公众号。
对外开放是加快改革、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日,金融业对外开放再进一步,银保监会批准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安联保险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对中国财富网表示,自2018年4月“金融业开放十二条措施”提出放开外资准入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从目前来看,金融业开放的步伐与力度整体超出市场预期。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提交了在中国新设机构或增持股权的意向。截至11月25日,银保监会已批准了12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设立机构、开设分行等经营业务。
金融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目前,我国的银行和保险市场在国际话语权逐步提高。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7.62万亿元人民币,银行资产规模已是全球第一,在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占有4席;保险业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2017年底保费收入达到3.66万亿元,在9家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有1家来自中国,其余8家都在欧美。
“以前,中国的经济就像一叶小舟,可以在湖泊、小河中航行,风浪大时可能还会有风险。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万吨巨轮,一定要到更广阔的大江大海中,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公开表示,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增强中国金融系统的活力,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也是监管部门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从2017年11月,监管部门就已经发出要积极实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态度可以说十分坚决。他认为,引入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将提升金融市场整体效率,对外开放将在引入机构中产生关键作用。
金融业开放步伐与力度超市场预期
2018年4月,监管部门公布了加快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随着时间推移,相关开放政策逐步落地:放宽外资持股中资银行比例限制;放宽外资设立金融机构条件等措施,推动一批了对外开放举措落地。11月25日,银保监会已批准了12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设立机构、开设分行等经营业务。
董希淼认为,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果的写照。同时外资机构也会带来一些更为成熟的金融产品,丰富我国金融市场。
周茂华表示,金融业开放措施和政策落地的步伐与力度超市场预期。他认为,国内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实体经济需求,多层次金融市场仍不够成熟。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将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增强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效率。
消费者将在对外开放中得到实惠
对外开放不仅带来资金,还将带来管理经验、人才等资源。周茂华表示,短期内,金融业外资机构引入对国内的竞争力相对弱的机构产生明显的竞争力压力。但从中长期看,管理层逐步引入合格境外机构,引入竞争,有助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金融产品丰富与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国内多层次金融市场不断成熟,金融市场的定价与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消费者是否能获得实惠?周茂华表示,引入新的供给竞争者后,金融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与客户粘性,将会在价格、金融服务方面进行竞争,将会推出更多有价格优势的理财类、资管类和保险类等相关产品,同时,将不断提升多样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等。“但这是个逐步的过程”周华茂补充道。
董希淼则认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收费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他举例称,以前阵子美国运通公司进入国内银行卡市场来看,因为目前国内银行卡收费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位于偏低水平。在低费率水平下,即使金融市场服务商增多,费率这一块也难有大的调整空间。但更加透明、开放的市场,将推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将使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业务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