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金中夏:从央行视角看利率市场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金中夏:从央行视角看利率市场化

发布时间:2014-01-15 作者:  

目前,大多数央行主要采用调整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方式,来实现以稳定通胀率为主的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对于货币政策来讲,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确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

    让市场在资金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形成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市场主体具有自主定价能力并能通过市场竞争发现和决定市场均衡利率。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应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包含了均衡利率不可人为操纵的思想。


  2.央行已经做了哪些前期工作?


  2013年10月25日,央行发起建立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这是Shibor机制在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


  从金融市场来看,基准利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过去一直着力培养的银行间市场Shibor正在逐渐发挥作用,成为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已经有意识通过发行利率和交易利率,引导市场形成和发展方向。


  3.未来央行还要做哪些工作?


  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进一步引入市场化定价的负债产品,扩大负债方市场化定价的范围。


  促使银行逐渐适应负债成本的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报价机制,加快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的调整。


  抓紧建立和完善央行政策目标利率向整个市场利率体系的传导机制,有效掌握政策目标利率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疏通政策目标利率对市场利率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在现有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使期限结构更加完整,交易更加活跃,流动性显著提高,在金融市场上的基准地位得以确立。  


  随着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逐步增强,存款基准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逐步减弱,最终可能形成由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决定和影响存贷款利率的格局。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结构


  在银行存款利率在中期内逐步放开、利率调控体系由目前的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转向银行间市场短期基准利率的背景下,银行内部、金融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结构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1.银行体系受利率市场化影响最为直接。


  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使得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通过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的时代可能会逐渐结束。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净息差的高低将取决于银行业务转型是否成功。未来银行相当大一块业务还会是存贷款业务,但资产管理所占的比重会显著增大,银行总收入中服务型收费的比重会显著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将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资本市场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考验。


  以前,银行靠贷款规模扩张获取大量利润,再把利润转化成资本金,并进一步带动贷款扩张,此模式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银行相对于直接融资的优势,社会融资可能更多地通过股市和债市的渠道进行。


  从长期来看,对中国股市和债市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从短期来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出现反而可能对部分股票市场资金形成分流。


  3.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强资金所有者主权。


  金融市场议价主体增多,竞争将更加充分。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本身将包含反映结构性问题的风险溢价。


  未来银行贷款利率将更加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有风险、有效率的企业会承受比较高的借款利率,这也会迫使全社会企业都提高效率,优化资金配置。效率过低的企业,无论是什么所有制背景,它的问题都必然会逐渐暴露并最终面临淘汰。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的利率走势


  市场化以后,利率是否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非理性波动?这主要取决于完全市场化前,利率是否已经接近均衡水平。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果利率在完全放开之前基本达到或接近均衡水平,放开之后利率的波动就比较小。存贷款利率放开后,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依然会成为制约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利率市场化后的货币政策


  目前,大多数央行主要采用调整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方式,来实现以稳定通胀率为主的多目标货币政策框架。对于货币政策来讲,利率市场化过程就是确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后,央行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主要是通过调节政策目标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改变货币信贷总量,并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


  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后,并不意味着利率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管理,只是央行将换一个调控的利率,从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转为银行间某个短期基准利率,用这个短期基准利率来调控所有利率。


  央行对利率水平的调控本质上是对货币数量的调控。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通常主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将名义利率调至与均衡利率相等的水平,在实现物价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确定均衡利率是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将来基准利率的选择和调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将来利率市场化以后不是对利率不调控,而是考虑怎么调控,调控什么,如果将来央行把某个短期基准利率设定在比如2%或3%,老百姓可能就想知道为什么。


  可以通过考察自然利率、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来判断基准利率的高低。但这是一种主观判断,可能出现偏差,偏差一旦出现并较长期地存在,就有可能出现宏观经济的大问题。因此,科学地选择和调控利率是所有中央银行面临的一个几乎永恒的话题。(作者金中夏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