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5 作者: 陈治衡
3月1日,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重阳金融研究院、财政金融学院联合发布《中国2017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报告》,以真实的财政预算及执行数据为我们展示了2017年财政预算的全貌。过去一年,中央财政预算执行状况如何?地方财政预算又呈现了怎样的态势?10位专家为您进行了相关的解读和点评,人大重阳官网与微信公众号(ID:rdcy2013)将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在整个发布会之前,我简要地介绍一下《中国财税研究报告》的背景,这是郭庆旺老师去年年初全力推动打造中国人民大学重要的智库产品,主要由财政研究所、财政金融学院、重阳金融研究院三家各自发挥优势全力打造的。《中国财税研究报告》去年推了五期,今年春节之后推出第六期,每一期财税研究报告推出以后都受到广泛好评。
怎么建立有效政府?要让大家都看得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怎么样看得见政府呢?那就要看得见政府的预算,政府的收支变化,还要解读财政预算和资金往来。两会很长时间在审查政府预算的问题,通过审查政府的预算,了解政府的运作,了解政府做了哪些事儿,这与我们每个人是有切身关联的,所以我们就把2017年度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预算情况、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建议加强预算管理,尤其是地方政府支出方面,对超额支出加大审核和监督力度,力争让预算执行和预算安排的偏离程度逐渐减少,从而给经济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第二,土地财政持续的现象说明地方政府自有收入来源的匮乏,应推进地方税种的立法,降低某些中央政府共享税的税率,从而保持整体税的水平不变。第三,要规范政府收入来源,尤其降低政府相机决策式的收入。
马光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谈谈:一、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支状况。 根据各省披露的2017年财政收入数据显示,各省份之间财政收入增长率呈现明显两极分化的状况。哪些省份支出偏离幅度比较大呢?新疆、黑龙江、宁夏、陕西;哪些省份超支现象比较小呢?是山东、上海、江苏、北京,背后的原因是这些经济发达的省份获得中央转移支付数额比较小,支出主要来自自己的收入。中西部省份获得中央转移支付数额比较大,年终执行时就会出现明显超支的状况。我国转移支付体制接下来要进一步规范化,否则会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结构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大多数省份去年社保基金增长率非常快,主要原因是很多省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机关单位养老保险纳入到原先的社保体系,它的收入呈现明显的正增加。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应加快实施。
白景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提如下看法:第一,中国一般公共预算超支和超收的计算比国外复杂一些,实际中国没有真正出现过超支超过超收。中国有个现象,一般公共预算这两年增长大幅度下滑,但仍然有超收,这是一般公共预算值得研究的事儿。我们预算编制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因,市场经济的运行影响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值得分析。
第三,地方财政收支的自给率的问题。中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要素的自由流动必然带来各区域的财政收入不一样。中国的财政自给率,上升和下降不反映政府财政上有什么问题。说有的省财政自给率低就不是好现象,我认为恰恰是好现象。
关于今年的预算赤字,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下降,但总的来看赤字率还是会上,财政吃紧。所以,中国今后会走向不断发债的道路。这个报告提示我们,支出压力很大。
唐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财政是很专业的东西。这个报告定位得有个比较明确的东西,就是为谁做的?想干嘛?给谁看?要作为第三方评估的话,应该提供一个对公众,对国家财政执行的评估,这个评估确实要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又能够回到让公众能够理解的,把专业的东西解读出来,就是对政府的财政预算或执行持批评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这个评估报告所要获得的价值和意义。
白彦锋(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我总体感觉,如果评价《2017年预算执行情况》,我国预算收支质量还在提高。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展望2018年,我认为,需要关注两点。第一,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讲到三大攻坚战,中大风险防范战摆在第一位。要打破政府财政对企业预算软约束,打破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预算软约束,居民、企业、地方各个政府都能承担财政风险,这个风险才能落到实处。第二,污染防治。2018年开始,我们征收"环境保护税",但2017年国内消费税只增长0.1%,营改增,增值税、一般消费税、专项消费税比重达到85%和15%,比世界上一般国家的比例已经高出了很多,也就是说现在税收收入了一税独大的问题非常突出。所以营改增之后这块的调控是缺失的。
汪德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
我今天的评论主要是讲两个主题:第一,财政挤水分的问题。因为有些省份在媒体上说挤水分,大家也很关心这个事情。实际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有关部门做了核查,县市一级有20%、30%的水分是一种常态。怎么样挤水分呢?可能有具体的技巧,哪些税种会挤水,为什么这么多,因为原先注水,有它的规律。
第三,季度和月度的活跃度的偏离,我们过去有个词叫"突击花钱",通常是突击花钱的表现。可能每年财政支出40%甚至50%,最后一个季度20%都在最后一个月,这个话题近些年不怎么关注了,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郭庆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院长):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不能过于脱离这个时期,所以,我跟几位年轻同志建议,能不能更贴近一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