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智库峰会启动会14日在京召开。近百家中外顶级智库与会献策。多位学者表示,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积极支持的金砖银行,以及主导的“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倡议,和G20的互惠联动创新经济,使得“全球中国化”成为可能。因而,中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承担“全球中国化”的责任。
本文转自12月15日大公网。
二十国集团(G20)智库峰会启动会14日在京召开。近百家中外顶级智库与会献策。多位学者表示,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积极支持的金砖银行,以及主导的“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倡议,和G20的互惠联动创新经济,使得“全球中国化”成为可能。因而,中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承担“全球中国化”的责任。
自2015年12月1日起,中国正式“接棒”担任2016年G20主席国,这是中国首次主持和主导“全球治理顶层设计”。
“人民币进入SDR以后,表明全球治理将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我用了一个词叫做‘全球中国化’的时代应该到来。”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驻京首席代表刘志勤认为,目前G20的经济健康状况属于“亚健康”,只有强化“创新”,才有可能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足够“氧气”和动力。
他认为,中国的创新集中在如何改善供给侧的服务质量,如何打通供给方与消费方的“联动效应”,进而促进供给侧的升级服务。他说,“我们提出的‘创新’必须产生所谓的‘增值效应’,让供给侧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没有增加消费方的支出负担,实现双赢的目标。”
在谈到“中国全球化”和“全球中国化”时,刘志勤表示,“中国全球化”是“包容性”治理的成功案例。G20各国从“中国全球化”治理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利益,分享了“中国全球化”的发展成功。
作为2017年G20峰会主办国的代表,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丹尼斯.斯诺尔认为,中国确立的峰会主题议题广泛,跳出了经济问题,考虑到了社会、环境和包容性等等方面,这对解决当前形势问题至关重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表示,“作为下一年的G20峰会的主席国,中国可以发挥三大作用,搭建桥樑、推进增长、还有催化。”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伊德表示,希望中国在G20会议上能够强调储备货币发行国更大的责任。(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