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让“好公司有好待遇” 上交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着力机制培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让“好公司有好待遇” 上交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着力机制培育

发布时间:2020-10-12 作者: 赵锡军 

10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

赵锡军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1日中国经营报社。


10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


作为资本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上交所认为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责无旁贷。而在《意见》发布后,上交所即披露把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当前监管工作首要目标,着力培育市场约束机制,明确提出“好公司有好待遇、差公司有代价”。


专业人士认为,好公司和差公司的差异就体现在价格信号的有效性上。好公司有好的估值定价,差公司有差的定价,估值价格信号准确了,相应的待遇和代价就会体现出来。


上交所表示,从整体工作目标看,是希望能够形成一批绩效较好、信披质量较高、注重回报的上市公司群体。从具体工作路径而言,资本市场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能靠直接指导、参与公司经营,主要还是要落实在推动上,引导推动上市公司扎实主业、专注经营、规范运行。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严格监管的同时,上交所的“柔性服务”也已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以日常咨询接待为例,对于上市公司的提问,接待人员不能轻易说“不”,只能在有充足的规则依据的情况下才能说“不”,同时要求针对公司实际情况给出专业上的指导。


“好待遇”意味着更多资源倾斜


“上交所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作为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上交所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责无旁贷。一直以来,上交所各项重点工作也始终围绕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个主题。”上交所上市公司监管部有关人士如是表示。


实际上,上市公司质量的命题涵盖范畴很大,有经营绩效质量、有信息披露质量,也有规范运行质量,对此,各方理解也有所不同。交易所作为证监系统重要的监管力量,不能干预或者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过程中的定位是什么?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目标之下,交易所该如何发挥作用?


“培育建立市场约束机制,成为上交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导向,通过这个机制,让好公司得到好的待遇,差公司在市场上付出代价。”上交所上述人士表示。


“上交所找到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长期以来,资本市场过于强调监管约束,手段也基本用足。但从这两年的风险处置、“暴雷”公司来看,仅靠监管约束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也难以真正激发公司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要解决提高质量内在驱动力这个根子上的问题,确实需要从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入手。


而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能得到的待遇,无非就是上市融资、合理估值、再融资和信息披露的成本。“这些待遇怎样给到好公司,非常重要。”上交所上述人士强调。


赵锡军表示,营造“好公司会更好、不好的公司会出局”的真正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其核心是价格信号,要培养市场的估值环境和土壤。好公司和差公司的差异就体现在价格信号的有效性上。好公司有好的估值定价,差公司有差的定价,估值价格信号准确了,相应的待遇和代价就会体现出来。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大量上市公司默默无闻,并非所谓的‘明星企业’,它们专注于主业并在细分领域做得很好,却不为外界所熟知。相形之下,有些致力于旁门左道的公司,热衷于题材和概念炒作,往往追逐市场热点讲故事,然后股价就大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叶小杰分析,在价格信号不准确的背景下,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好公司不会有好待遇,差公司不但没有代价,可能还享受着不合理的溢价。此种现象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影响到企业家专注主业的动力,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的进程。


实际上,近年来,监管一直努力对这样的状况进行改变,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都与此相关。


注册制改革解决供需问题,退市制度改革解决出口端问题,交易机制完善、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再融资制度改革、分类监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等,都与完善价格形成和价格约束等机制相关。


“注册制全面推开,退市畅通,价格信号的循环就打通了,市场供需关系就平衡了,估值体系自然就会趋向合理,价格信号明确,好公司、差公司清晰可辨,市场资金寻找投资目标也就会更多倾向于好公司。”叶小杰表示,监管要营造的市场机制就是,你公司越好,市场资源给你的越多,公司表现不好,就会被市场自然淘汰。


“合力、合力、合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早在2019年,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511讲话”中特别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构建资本市场的良好生态。


对此,上交所正努力与各方“共建生态”。发挥实控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带头作用;促进中介机构当好“看门人”;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协作,形成合力。


控股股东、实控人和董监高对公司经营发展和质量高低起决定性作用。“对于这些‘关键少数’,既要改善激励机制,实现与企业和股东的利益绑定,带头聚焦主业、稳健经营;也要强化约束机制,提高违规成本,让好人被认可、坏人受处罚。”上交所上述人士介绍。


对于地方政府,则需紧密依托。上交所表示,要重点发挥好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充分考虑公司质地,尤其发挥地方政府在支持优质公司做优做强、民企纾困和风险化解,以及政策协同等方面的作用。


至于中介机构,则强化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上交所表示,要改变长期以来重个人利益、轻机构声誉,重撮合交易、轻合规把关的现象,激发其扛责把关的内在动力,真正助力公司规范、市场建设和生态培育。


“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诸多中介机构存在不该做的业务也强行做、将个人利益置于机构利益之上、机构对客户把控力弱等问题,监管的合规要求很难传达到具体的项目团队上。”叶小杰表示,不仅如此,中介机构还牵涉多部门主管的问题。因此,中介机构生态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生态,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生态。


在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过程中,抓好监管的主责主业仍是上交所的天然职责。


“市场约束机制尚未健全,市场基础制度尚未成熟定型时,监管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约束力和威慑力。”赵锡军表示。


上交所一方面是支持引导公司规范运作、完善治理,尽力避免一股独大、任性决策等行为发生,防止好的规则被滥用,好的制度被走偏;另一方面,也要守住底线,对说假话、做假账,操纵业绩、操纵并购,有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秩序行为的公司,坚持“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及时出清,维护市场秩序,防范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时,还要坚持底线思维,对可能引起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事项,要保持警惕、稳妥化解,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深化柔性服务日常接待不能轻易说“不”


上交所还认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与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服务”相关,并提出了“柔性服务”的理念。


一直以来,“交易所就是监管”早已成为一个被市场固化的概念,而提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服务,更多人直接就走向了反面,认为不监管、放水就是服务。


“上述两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实际上,上交所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工作一直在做,比如日常的培训、开展政策业务咨询、开办掌门人大讲堂等等。”上交所上述人士介绍,比如掌门人大讲堂是邀请沪市优质公司的掌门人来讲课发声,目的是引导市场去更加关注优质的公司,防止市场资源被小、差公司更多占有。


据介绍,上交所讲服务还包括围绕生态来建设,怎样和市场优质公司去对接,怎样帮助上市公司理解市场的运作逻辑,理解并认同监管工作内容和职责。


“针对服务,上交所有一套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机制,包括首接负责制、分级接待制、日常咨询两天回函制等等。”上交所上述人士表示。


更令人惊异的是,面对日常咨询,接待人员竟然没有说“不”的权利。


“比如上市公司来咨询某件事能不能做,如果回答说‘不能’,显然这个定位仍然是监管;如果回答说‘行业有点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看是否有办法’,这个定位即是服务。”上述人士表示,就是对于日常咨询实践和监管,要求每一位接待人员不能轻易说“不”,只能在有充足的规则依据的情况下才能说“不”,同时要求针对公司实际情况给予专业上的指导,努力帮助公司解决问题。


不仅制定了多项服务工作规程,建立完善了服务工作的专门机制,在服务内容上,近期上交所还召开上市公司服务通气会;做好日常信披和专项业务服务;深入重点辖区开展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服务行动;积极对接央企国资,推动国企改革创新;主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支持民企实现纾困;组织实地调研走访、召开行业交流会,真正了解上市公司实际需求等。(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