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5 作者: 刘典
世界经济近些年处于回暖和复苏的阶段,但是前景又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化趋势遭遇的逆风对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一直致力于捍卫WTO等国际多边贸易机制,双方有很多可开展合作的领域,此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也是双方寻求合作机遇的一个尝试。
刘典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4日俄罗斯卫星网。
同美国贸易摩擦的激化促使中欧进一步加强合作,寻找新的合作机遇,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的专家们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欧前夕如此评论道。7月5-10日李克强将出席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对保加利亚和德国进行正式访问框架下将举行中德政府间磋商。
在李克强出访前夕,中国宣布,对禁止外商投资领域清单减少一半以上。如今在这个"负面清单"中,只剩45条。李克强作为善意之举将宣布中国市场对欧洲商品更加开放的可能性也很大。中国决定对众多消费品、汽车及其零部件降低进口关税,已经为此创造了良好条件。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在证明,中国仍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在中国看来,自由贸易是发展中欧关系、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额外动力。中国同时表现出的开放性再次强调,在美国同自己的主要盟友——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存在严重贸易分歧的背景下,中国试图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抵制保护主义问题上夺取世界领导地位的决心和勇气。
美国总统给美欧关系造成了深深的裂痕。正因为如此,欧洲人将寻找中国对他们利益的理解,而中国也将努力从中获得好处,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尤里·鲁宾斯基就此评论道:"美欧以及美中在贸易投资问题上的冲突的尖锐化,让欧洲人面临着非常复杂的任务:如何共同最大程度地捍卫自身利益。他们选择优先方向——同美国还是同中国就游戏规则达成一致,可能更具前景。对欧洲来说,特朗普提出美国可能退出世贸,是不可接受的。对中国来说,这同样不可接受——它不想毁坏固有的、总体上有利的国际经济游戏、贸易规则。因此欧洲人希望,中国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关切。"
可以推测,李克强及其团队也会如此对待中国-中东欧峰会,免得德国批评中国在16+1机制下开展合作是在分裂统一的欧洲。尤里·鲁宾斯基认为,这不过是主观臆造。
他说:"我看不到中国有借机分裂欧洲的意图。指责它企图利用个别国家的特点谋求自身利益,但是中国没有想削弱、分裂欧洲的全球性任务。在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的条件下,欧盟仍是它的主要经济伙伴,它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直接目标。中东欧国家与欧盟老成员之间存在矛盾。的确,中国人试图利用这些矛盾,但这是欧盟自己的问题。中东欧许多国家就其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欧盟最发达国家的水平,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中国完全有理由去利用这一因素。中国仍将继续利用欧盟个别国家间的矛盾,只要欧盟自身允许它这样做。"
李克强有可能在访问索菲亚和柏林时也会努力去消除欧洲伙伴的怀疑——中国首先希望同一个统一而团结的欧盟打交道。同时,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研究员刘典指出的那样,中国希望欧洲人能明白自己的立场。
刘典说:"首先,当前全球经贸领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且这些潮流不仅仅是以思潮的形式存在,而是已经影响到了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政策领域。世界经济近些年处于回暖和复苏的阶段,但是前景又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化趋势遭遇的逆风对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一直致力于捍卫WTO等国际多边贸易机制,双方有很多可开展合作的领域,此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也是双方寻求合作机遇的一个尝试。第二,中欧当前有很多合作领域,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矛盾。例如,去年以来,德国多次指责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16+1`合作机制意在分裂欧洲,甚至将《中国制造2025》计划视为德国`工业4.0`的战略竞争计划。因此,中欧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中美之间的问题其实在中欧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尽管如此,双方仍然可以求同存异,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情况下,抱团取暖,为各自的经济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第三,美国对于中国的战略认知已经从过去的体系内附属,转变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为应对来自美国各方面的战略打击性措施,中国需要同其他国家结成国际合作统一战线,寻求更多的伙伴。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到,构建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近些年的外交理念。此外,中国正在对外扩大开放,扩大对世界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这也是中欧合作的绝佳机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意义重大。"
李克强此次访欧先于7月16-17日的北京中欧峰会。访问索菲亚和柏林,应能反映出各方有让自己的天然伙伴关系从属于共同应对对美贸易战的利益的愿望、能力,并为此做好了准备。至于中国,它似乎已经在这方面做好同欧洲人并肩作战的准备。(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