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鹏:理性看待《欧中战略展望》,双边关系定能行稳致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王鹏:理性看待《欧中战略展望》,双边关系定能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19-03-22 作者: 王鹏 

应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马塔雷拉、摩纳哥公国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和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1日至26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次访问“时机特殊、意义重大”。这不仅因为中国与欧盟自正式建交以来,双边关系长期处于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更是因为当前双方都面临一系列全球性的共同挑战。

作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独家刊于人大重阳网。


应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马塔雷拉、摩纳哥公国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和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1日至26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次访问“时机特殊、意义重大”。这不仅因为中国与欧盟自正式建交以来,双边关系长期处于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更是因为当前双方都面临一系列全球性的共同挑战,从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到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全球的稳定遭受重大威胁,二战以来维系七十余年的世界秩序正不断遭受挑战。


而更令国内外媒体瞩目的是,在中美关系处于极其微妙的关键时期,欧洲的态度和行动显得尤为重要。而就在此次高访一周前,欧盟委员会于3月12日发布《欧中战略展望》报告,对中欧关系做出了看似“不同寻常”的研判。那么,在中——美——欧大三角的框架下,欧盟扮演着何种角色?在这特殊时机发表的意义重大的《欧中战略展望》,又将对中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本文试做浅析。


报告认为,当前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发展;但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提升,中国在给欧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巨大挑战——对此,欧盟需要审慎应对。报告一方面承认中国在诸多领域是欧盟的“天然合作伙伴”,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是其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治理模式上的“竞争对手”。


在上述认知的基础上,《欧中战略展望》报告向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等决策机构提出“十点行动建议”,旨在实现“深化欧中接触、保证经济互惠均衡、维系欧盟长期繁荣”等目标。


该报告刚刚发布时,中国的舆论界颇感诧异。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欧关系都保持着稳定、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欧盟、欧洲国家和人民在中国的媒体形象也颇为正面,给中国受众以友好的形象。突然间,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诸如“欧洲对华政策打转向”、“欧中全面对抗”等,在抓住眼球的同时,也难免引发焦虑。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我们需要细读报告原文,然后把文本带入当下的国际局势与中欧关系的大势之中进行深层解读,方能做出更准确的研判。


首先,我们看到,该报告在政治领域明确主张,欧中应该加强合作,以维护联合国三大支柱(和平与安全、发展和人权)、深化和平与安全事务接触、延续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积极合作势头等。试问,这是要全面挑战中欧关系的意味吗?显然不是。这些恰恰是在多年的双边和多变外交实践中,中欧双方不断摸索出来的具有高度共识和共同利益的交叉点。正是在这些领域,中欧双方共享相类似的价值观念,譬如:重视和平与安全,认为发展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轻易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以武力威胁或经济制裁等手段解决伊朗问题,而要坚持对话与谈判,在已经签署的《伊核协议》的基础上推进中东无核化与和平进程等。与此同时,中欧也在这些领域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譬如,都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符合自身核心利益的对外政策,而不是被第三方所利用或绑架。正如报告所援引的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的所指出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欧中通过双边或多边渠道,在贸易、互联互通、气候变化、伊核问题等领域展开强有力合作”。可见,这份报告的“敌意”并没有少数媒体所感知的那么强烈。


其次,我们再看经济领域。报告认为,欧盟应该且可以更加积极地利用现有协定和金融工具,与中方加强合作,落实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五通”目标正是不谋而合。中欧作为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两端的较发达的经济体,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已经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多领域推动了愈加深入的合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且因为少数国家所奉行的、同时遭到中欧双方所共同反对的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新孤立主义等思潮的冲击而更不乐观。在这一背景下,欧洲更没有必要步他国后尘,在本来就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中欧经贸问题上横出事端、节外生枝。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对于作为理性决策者的欧盟而言,显然是不智之举。因此,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在报告出炉后的数天里,欧盟多位(前)高官发表言论,进一步阐释报告的政策意蕴。其目的正是在于辟除谣言,还世人以真相,与中方有识之士携手共同维护好来之不易的中欧友好关系。


此外,还有几条建议主要涉及欧盟内政,譬如建议欧盟启动5G网络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外资审查新规、推动政府采购市场外资竞标改革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或一体化组织的分内之事,并不影响中欧关系的大局。相反,在网络技术发展与合作、网络安全保障、投资合规性检查等诸多领域,中国现在也在虚心地借鉴国际上一切先进经验,以加强自身的政府治理能力,从而为本国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领域同样是未来中欧合作的新亮点、新高地。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一方面,当然要冷静客观地看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化解、弥合,与欧洲朋友们共同维护好双边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定的战略定力,不必“说风就是雨”。


中欧友谊可不是一条小船,而是承载着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经济体和近二十亿人民福祉的摩天巨轮。我们相信,只要双方相向而行,理性行事,中欧友谊的大船就一定能经受国际社会惊涛骇浪的考验,行稳致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