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4 作者: 刘玉书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式发布消息,同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4地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这也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将进入到大规划建设阶段。消息一经发布,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东数西算”的意义重大,不仅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我国未来数字中国建设在算力方面的重大战略布局。
作者刘玉书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李端文系南京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8级本科生。本文刊于2022年2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式发布消息,同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4地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这也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将进入到大规划建设阶段。消息一经发布,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东数西算”的意义重大,不仅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我国未来数字中国建设在算力方面的重大战略布局。
算力网络,通俗而言,类似于电网为各类电气电子设备提供电力,是为数据的计算提供计算力服务的网络。算力网络将原有的计算力资源通过算力网实现整合优化,帮助原有各机构的算力资源实现共享、弹性按需调动,节省大量分布式边缘节点的资产投资和运维成本。因此,“东数西算”是我国从国家层次推动算力资源分配,优化计算力资源布局,推动数字中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全国一盘棋的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
当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工程的8大算力枢纽和10个集群均已完成批复,各个枢纽节点集群起步区边界明确,是落实“东数西算”战略的重要起步。
以8大算力枢纽和10个集群作为“东数西算”战略的起步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解决我国当前算力资源供需矛盾的现实问题。2020年疫情以来,全面数字化在不断加速,国内对算力的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成本原因,让各大公司、高新园区、商圈服务商提供自建的算力和相关云计算服务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寻求成本更低、更为便利的算力服务。而当前我国的算力资源分配并不均匀。例如东部地区算力吃紧、且由于能源成本等原因,算力成本亦相对较高。西部部分地区能源成本相对较低,算力资源因此成本较低,且存在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算力资源急需寻求业务合作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是将为未来我国智能社会的升级做好算力准备。人工智能、AR/VR、自动驾驶、全息通信,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均要求能够实现“算力无处不在、随取随用”。当前的8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对此已有战略性的筹划。例如,根据分工,2021年年底获批的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4个节点将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而最近获批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4个节点主要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其中京津冀等节点更偏重于区域乃至全国性的实时算力服务。
随着中国数字社会的发展,数字经济的蓬勃繁荣,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新业务新应用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东数西算将会对我国未来数字中国建设与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动力。但要充分发挥东数西算的作用,需要对我国算力网络运营模式、算力分配顶层软件系统设计、算力使用度量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未来全国形成高效、统一、优化的算网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东数西算”算力网络的运营模式选择问题。算力网络建设是一个由算力供应商、网络运营机构、算力服务提供中介和算力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复杂市场体系。因此未来在“东数西算”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市场运营模式的选择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期。例如算力网络存在重视使用流量的“强管道模式”、重视云平台的“强平台模式”和重视智能网络的“强网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不同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的算力资源分配、全国算力市场的完善以及相关业务的创新等。
二是要做到算力分配“全国一盘棋”,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东数西算需要有良好的全国算力资源动态分配管理体系。这其中有两大挑战,挑战之一是怎样对全国算力需求进行高效、实时的动态监测和度量?这是分配算力资源的基础。挑战之二是根据不同的算力需求,怎样对算力资源进行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优化调配?只有在软件层面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才能够实现东数西算的高效运行,实现“以算联网,以网促算”,迈向算网一体。
三是“东数西算”需要进一步提高全国网络互联互通水平,这在标准衔接建设、关键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各算力网络的接口标准问题,运维问题、相关算力服务产品产业链的建设问题等,需要形成产业伙伴间高效合作与协同,形成有吸引力的市场利益生态,才能推动算力网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