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东盟共同体年底成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东盟共同体年底成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5-11-30 作者: 刘英 

11月22日,东盟十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联合宣言,宣布将从今年12月31日起正式成立以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协议签署仪式上所说的那样,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在推动形成“一个目标、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的一体化道路上,东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再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受访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本文刊于11月25日澎湃新闻网。


  11月22日,东盟十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联合宣言,宣布将从今年12月31日起正式成立以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


  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协议签署仪式上所说的那样,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在推动形成“一个目标、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的一体化道路上,东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再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对于成立48年之久的东盟而言,成立共同体所具有的能量是显而易见的。东盟就此将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拥有6.25亿人口,GDP总量达到2.6万亿美元。而到2020年,东盟经济总量有望增加至4.7万亿美元。届时,东盟也将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在东盟各国领导人看来,东盟共同体,尤其是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有利于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实践中,东盟各国之间几乎已经消除了所有关税贸易壁垒,现在它们的任务是要确保建立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进一步促进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


  促进RCEP谈判合作


  而从更大范围来看,东盟在加速自身一体化进程之外,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努力也未曾停歇。2015年年底,东盟除了要建立共同体之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成果。


  作为当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RCEP成员国人口约占全球人口50%,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额和吸引外资接近全球三分之一。2012年11月,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东盟10国宣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2013年5月,RCEP谈判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举行过10轮谈判和4次经贸部长会议。


  鉴于RCEP在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上的重要性,包括东道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内的东盟各国领导人在此次东盟峰会上也再次敦促相关国家加快RCEP谈判进程。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8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也表示,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力争2016年结束RCEP谈判。


  “中国与东盟可以说是RCEP两个重要参与者,东盟共同体成立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在RCEP谈判上的合作,也可以为RCEP谈判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士新在接受采访时说。


  除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在RCEP谈判上的合作之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认为,东盟共同体的成立,同样也为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提供了更大的潜力和空间。


  “这将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的步伐,中国与东盟可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进行合作,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寻求更多合作的可能。”刘英告诉澎湃新闻,“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将在东盟内部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就提高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成立共同体宣言的当天,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与东盟十国部长在吉隆坡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已实质性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2010年1月正式启动。此后,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便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也正因此,2013年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6次“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的倡议。


  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来源地。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4800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70多倍。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3792亿美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能合作


  按照中国与东盟此前的设想,到2020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力争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与东盟需要进一步发掘经济合作点。


  在刘英看来,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将是中国与东盟接下去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可以在钢铁、建材、化工等方面与东盟开展产能合作。”她说,“此外,东盟(经济)共同体成立也将促进东盟互联互通和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东盟互联互通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如果与东盟当地的劳动力相结合,会加速东盟互联互通的步伐。”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改变了原先贫穷落后的基本面貌,但随着市场形势以及供需结构的变化,中国在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部门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而对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这样的东盟成员国来说,中国在上述领域所积累的过剩产能又恰恰是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其实是一种建立在各自比较优势上的合作,” 周士新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不是单纯把过剩产能转移出去,而是要输出那些相对高端同时又能满足东盟国家需要的产能。”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0年10月,东盟各国领导人在第17届东盟首脑会议上达成了加强“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等共识。该规划旨在加强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而在2013年下半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该倡议围绕“民心相通、货币流通、贸易畅通、道路联通、政策沟通”五个方面,旨在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


  可以说,“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异曲同工,具有很高的合作契合度。


  “东盟国家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是特别强调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作用的,但从现在情况来看,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还没有上升到东盟层面,更多还是东盟各成员国自己在落实,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周士新说,“那在东盟共同体成立后,东盟各国在泛亚铁路等互联互通建设上的协调性会有所加强,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因为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是它们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能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代表性的项目有2013年启动的隆坡安邦轻轨项目、今年10月赢得的印尼高铁建设项目、今年11月开工的中(国)老(挝)铁路以及12月即将启动的中泰铁路。


  此外,中国还在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国建立了产业合作园区。在今年9月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也与东盟有关国家签署了34项国际产能合作,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配件、能源建设、建材生产、有色金属、矿产开发等领域。


  “国际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最擅长的领域,也可以说是‘龙头领域’。”刘英说,“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强硬件的合作,也要花大力气传播中国声音、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培育我国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软、硬实力,尤其要实现中国模式、价值、经验的传递。”(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